繁体版 简体版
12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 > 第七百六十三章 下雨了
    「你们不是要杀了我吗?快杀了我啊。」项燕大吼道。

    「让他闭嘴。」贾偃不耐烦的说道,如果不是他知道赵括比较看着项燕,之前还亲自写信邀请,早就把项燕斩杀了,哪里还容他在这里纵跳。

    副将随手扯下来一块沾满鲜血的布塞入项燕嘴中。

    「将军,我们接下来怎么办?」副将看向贾偃,随军的医师正在帮贾偃包扎伤口。

    「给都武君去信,就说我们已经抓到项燕了,然后抬本将回彭城。」贾偃说道,他的伤口已经止血,但想要行动,即便是以超凡境的恢复能力,也要数天。

    原本他还打算俘虏项燕之后趁势攻打下相县的,如今只能交给其他人了。

    彭城外,项燕逃跑之后,失去主将的楚军在赵军的招降下,几乎没有犹豫多长时间,纷纷跪地投降。

    廉颇在收到贾偃的信件之后,立刻命贾偃回彭城休养,同时命廉安攻打

    下相县,拿下项燕的老家,又命羌瘣攻打符离塞,乐乘率领大军攻打淮水、睢水以北,泗水以东剩下所有城池。

    楚军的战败,让这些本来在观望的官吏贵族们,没有任何犹豫,纷纷投向赵国的怀抱。

    短短半个月,赵国就占领了淮水、睢水以北,泗水以东所有土地。

    消息传到陈郢,楚国上下震怒,楚王连忙命景阳从前线撤军,廉颇见状,不再继续行军,而是驻守在彭城,防备楚国。

    另一边,救灾的事情也在井然有序的进行着。

    在赵括发动金钱大法之后,蝗虫的数量迅速减少,到了五月初,中原已经见不到一只活着的蝗虫。

    但蝗灾过去了,并不意味着救灾的结束,因为旱灾仍然在持续。

    孔斌写信给赵括,久旱必蝗,久旱必涝,中原干旱了这么长时间,很有可能会发生洪涝灾害,必须要提前预防。

    赵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率领韩魏两国百姓开始兴修水利,挖宽挖深河道,修筑堤坝。

    李斯同样在齐国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召集百姓修建水利工程,预防洪涝灾害。

    期间赵括还到韩国巡视了一圈,和沿途的百姓交谈,确定救灾落实没有出现问题之后,方才回到魏国。

    韩魏两国本身就是善于修建水利的国家,除了发生大战,抽调不出来人手之外,两国几乎每年都会进行堤坝、河道的检查和疏通,当地的百姓在这方面也比较有经验,进展的倒是很顺利。

    五月最后一天,大家还在辛苦地挖着河道中的淤泥,晴朗的天空突然暗了下去,远处的旗帜开始飘动。

    起风了!

    风越来越大,天空越来越黑,狂风卷着乌云,猛烈的拍打着地面。

    众人纷纷停了下来,激动地望着天空。

    「下雨了!」

    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句,紧接着,天地间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

    无论是女人还是孩子,全都欢呼雀跃地蹦了起来,双手前伸,捧着雨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他们终于等到雨水了,终于等到老天下雨了。

    即便是刮着狂风,豆大的雨点不停地拍打在身上,衣服被淋湿,大家依然不愿回到屋中。

    直到赵军再三下令,让所有人回去避雨,大家才回家或者躲在帐篷中。

    然而,大家脸上的笑容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大雨滂沱,乌云卷地,世界仿佛沉入海底之中,天地间已经化作成海洋的世界。

    开裂的土地饥渴的吸食着雨水,但很快,大地便被雨水完全淹没,多余的雨水汇聚到河流中。

    干涸的河流很快被雨水灌满,汇聚成更大的河流,朝着远处奔涌而去。

    这时候,之前疏通河道,加固堤坝的作用终于体现出来了。

    虽然帐篷已经被雨水浸透,大家被迫冒雨将基地搬到更高的地方去,但河水始终维持在安全线,没有造成洪灾。

    这场大雨,让赵括的贤名再次在韩魏两国迅速传播,甚至有传言说赵括得到了上天的警示,中原会发生洪灾,所以提前带领大家疏通河道。

    很多人深信不疑,将赵括视为神仙,或上天之子。

    魏王和韩王收到消息之后,立刻下令禁止传播赵括的消息,但仍然阻止不了民间的流传。

    大雨持续了五天五夜,大雨过后,所有河床被填满,山间沟旁,无数嫩绿的小草抽出枝丫,为大地带来了久违的绿色。

    赵括连忙安排所有灾民返回家乡,进行耕种,至于耕种所需要种子,全部由赵国提供。

    现在耕种已经有些晚了,但至少还能赶上秋收

    ,如果不赶紧将种子种下去,再过大半个月,就彻底赶不上了。

    到时候大家又要多挨饿半年。

    赵军和韩魏两国的官府配合的已经很默契了,没有等到魏王和韩王的命令,各地官府便将耕牛、铁犁拉了出来,免费借给百姓使用。

    本来官府是想要收费的,但是赵国为百姓提供种子都没有收费,魏国和韩国的官府脸皮再厚,也不好收费了。

    赵括又加急从赵国调了一批驽马过来帮助犁地,马耐力不行,犁地远不如老牛,但至少比没有要好得多。

    不是赵括不想借牛,而是耕牛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聚集起来需要耗费很长时间,而且耕牛速度慢,等到韩魏两国,再分发下去,耕种时间都快过去了。

    耕牛的价值又很高,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损失,让魏人赔偿吧,他们也没钱,还会造成扯皮,不赔偿的吧,又会导致不珍惜,损失变多。

    反之驽马很方便,邯郸马场就有大量的驽马,留着卖给国人拉车的,而且驽马不值钱,就算损失一些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免费阅读.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