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2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 第三百七十一章 郭破奴偷袭!大意了,没有闪(上)
    “成功的话,干个几百年都行。”郭康笑道。

    “啊?”郭破奴很是意外:“你对它还挺有信心啊。”

    “当然。”郭康说:“这不止是给你,也是给罗马的众多妇人找工作。目前为止,已经是我能找到的最好的了。这是个可以和参军、耕田、做工、做官一样,当做‘职业’的工作。”

    “这样啊……”郭破奴半懂不懂。

    “放心好了。”郭康安慰道。

    对于这件事,他倒是很有信心。因为这工作不但效率和收入高,生命力也非常顽强。所以持续使用的时间不会短,撑到完全工业化,都没有问题。

    而且,紫帐汗国其实也可以考虑,从海外获取棉花了。今后的对外扩张,和国内的妇女参与生产,是可以相辅相成的,完全能够起到相互助推的作用。

    历史上,清朝的棉花就大量依赖进口。简单的数据对比,就能看出来。

    由于本土不适合种植棉花,英国的棉花原料就是基本都依赖进口。到1801年,已经达到每年5600万磅。不过这其中,大部分是来自美国。而另一个大产区,也就是印度的棉花,主要是出口清朝的。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广东海关平均每年,就要从印度进口棉花约2700万斤(约3600万磅)。到了1831-1833年,每年进口的印度棉花总量,上升到4300万斤(5700多万磅)。有段时间,印度到广东的棉花贸易量,甚至一度已经超过了英美棉花贸易量。只不过美国的棉花种植……大概是有种族天赋吧。所以最后才反超了印度。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由于海关管制被迫放松,一些机制棉纱销往中国,提供了廉价的替代品,压低了棉布的成本。江南地区一些从事纺纱的女工,也开始转向织布,使得行业进一步发展,进口棉布也遭到了打击。

    1845-1855年的10年间,英国出口给中国的棉纱,由260万镑上升到290万镑,增幅不到10%,而进口英国棉布则由310万匹下降到了200万匹,减少30%

    由于技术提高和原料充足,江南妇女的工作更加职业化。到1860年,织妇每年从事纺织工作的平均时间,已经增长到了265天——同样对比后世,在公社和大跃进时期,农村妇女参加农田劳动,一年工作时间是约250天。

    从这个时间就能看出来,“职业化”的发展程度。

    太平天国之后,由于江南地区遭到反复屠杀,纺织业受到了打击。但直到1880~1890年代,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这时候的高端布料还在出口英国,民间纺织也依然在进行。

    19世纪末,常熟农村织妇每年平均纺织时间依然有168天;20世纪初,江南农村织妇平均工作时间达到每年180天;在比较繁华的上海近郊,依然能达到每年200天。

    所以,在古代环境下,其实根本不需要考虑是不是会碰到上限。这还早着呢……

    (本章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