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2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第一权臣 > 第四百六十六章 反击如叠浪,一战定乾坤
    “你们才是枉为人臣!”

    这位出身龙首于家,也是于道行的叔叔,这一代于家头面人物的人,沉声怒斥,“先有国,再有家!尔等只想着自家私事,就没想过国朝真要那一天被你们这些蛀虫吃垮了,乱兵一起,改朝换代!你们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不等众人回话,于德顺又冷哼一声,“也是,你们也不怕,中京城的皇帝换了,地方上还是得靠你们维持是吧?到时候官服一换,照样吃香喝辣,鱼肉乡里,怪不得这么有恃无恐呢!”

    “太后、陛下!于德顺口出狂言,诅咒国朝,诽谤朝臣,臣等请诛于德顺!”

    “臣等请诛于德顺!”

    又是一轮齐刷刷的施压,让殿中局面再度紧绷。

    张才明偷偷瞧了一眼夏景昀,发现他还是不动如山,眉头微皱,难道这不是你的安排?

    就在这时,一声通禀为这场白热化的争执扯开了一道缝隙。

    殿外侍卫再度传话,“太后、陛下,九河王家、四象殷家、西凤卢家三家家主在宫门外求见。”

    这声通报,让原本撅着屁股逼宫的世家大族官员们都傻了。

    这他娘的是听错了还是怎么?

    这三家不都被满门抄斩了吗?

    怎么还蹦出来个家主求见?

    你们怎么能不死呢?我们刚刚还那你们做文章证明建宁侯的残暴呢,你们怎么又蹦出来了?

    但这时候,就由不得他们做主了。

    珠帘之后,太后缓缓道:“宣。”

    很快,三个一身白衣,虽然形容依旧憔悴,但打扮得还算整齐的老人出现在了殿中。

    甫一到来,三人瞧见殿中这阵势也是懵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但建宁侯昨日曾有明言,今日该做什么,要做什么都有清晰的指示,为了阖家老小的性命,别说这种场景,就算是刀山火海,他们也得硬着头皮把戏演完。

    于是,三人入殿,先是齐齐一拜,而后高呼。

    “罪人将行,特来谢恩辞行,多谢太后、陛下之仁心,多谢夏相之宽仁厚德,赦我等阖族性命,愿太后、陛下长命无疆,大夏国祚永存。”

    “昔年我等鼠目寸光,更兼胆大包天,竟妄图阻挠新政,纵百死难赎吾罪,今得夏相之宽宥,太后、陛下之特赦,感激涕零,愿新政不因我等之短视而受损不行,愿大夏不因些许宵小阻拦而重焕生机!”

    “罪人栉风沐雨,为国前驱,纵十世百世之后,仍为夏民!”

    三人虽然是被要求来此,但朝廷毕竟是真的实打实地放过了他们全族的性命,也保全了历代积攒的最重要基业之一,因此说着说着,还真有了几分情真意切,感激涕零的感激。

    但他们的言语,却听得其余众人一脸懵逼。

    啥?放了?赦免了?

    什么鼠目寸光?什么宵小阻拦?你骂谁呢!

    他们方才的每一句话,都仿佛扇在先前口口声声怒骂着夏景昀对大族心怀成见,残暴不仁,折辱士绅的人的脸上。

    人家有这么光明正大的理由可以把几个顶级大族满门抄斩,但却大度地赦免了他们,你们还能说他对世家大族心怀成见?别忘了,人家两个夫人也都是大族出身!

    你还能说他是残暴不仁?真正残暴不仁的能干出这事儿来?

    至于什么折辱士绅就跟是天方夜谭了,人家这分明是一颗仁心爱民如子好吧!

    珠帘之后,太后缓缓开口,“上天有好生之德,君王无滥杀之心,尔等三家,虽足论大逆,实误受牵连。改诛为逐,立威怀德,以惩汝罪,以警后人。愿尔等去国离乡,仍能勤恳开拓,不失夏爱卿一番苦言相劝之心,不失陛下、哀家宽仁御民之意。”

    三人连忙跪伏在地,“谢太后、陛下隆恩,罪人定当竭力,不负太后期望。”

    太后顿了顿,语带感慨,“哀家之为政,素多宽厚,陛下之品行,亦为仁孝。然今之天下,嫡庶之分森严,官民之子弟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者虽亦为骨肉,而无尺寸之得,致仁孝之道不宣。哀家思及此事,寤寐难安。”

    众人懵逼地听着,不知道太后这是要说什么,怎么忽然转到嫡庶之分上了。

    太后的声音继续响起,“幸今朝内得安,而军出各方,征西、安东、下南洋,广袤之地可入我大夏疆域,无尽之财可入我大夏府库。今颁令天下,凡有勋爵者,其庶子旁系愿安家于三方者,皆得推恩,可得朝廷同封父兄之爵,一应待遇如故。无爵者,愿安家于三方者,则赐勋一转。朝廷依照爵位,赐予安家之费、赏安家之地、免十年赋税,余政一如本国。如此,则人人皆得所愿,而仁孝终彰也!”

    “中枢即刻拟旨,分说细则,颁行天下,广告万民。”

    夏景昀第一次迈步出列,朗声开口,“臣领旨!”

    “太后,依臣之见,三地路遥,益当有所加封。可依人丁之数,一人赐田二十亩;凡成年之丁,可以十两银子购买百亩之地,耕满五年即可为私人所有;且凡国朝之民,欲迁徙往彼处者,皆不得阻挠;朝廷当于当地建立官署、学堂,并派兵员护卫安全”

    太后出言打断,“此等细则,爱卿及中枢商议,哀家自无不允之理。”

    “臣遵旨!”

    夏景昀不再多说,退回位置,但还趴在地上之人全都傻眼了!

    他们当中不乏聪明人,几乎是在听完这些条件的瞬间就想到了这消息颁布出去之后,他们自己家里可能出现的情况。

    这算什么?

    老子在这儿逼宫,你们把我后院烧了?

    但是他们能怎么办?

    庶子也是儿子啊,手心手背都是肉,人家要出去单开一枝,同时还能获得跟自己一样的爵位,我还能拦着不让?

    嫡子的利益也不受损,还能平白免了争夺,自然也会支持。

    但是这么一来,自己本族的势力还剩下多少?

    不慌!

    不慌!

    西域也好,雨燕以东也罢,南洋瘴疠之地更不用说,要么遥远要么不宜人居。

    你看都是王家、卢家、殷家这些罪囚才被发配过去,哪儿有正经好人愿意去的!

    要是那边真的那么好,朝廷至于出这么好的条件吗?

    对!到时候就这么跟孩儿们说!

    朝廷的嘴,骗人的鬼,谁信谁傻子!

    就在这时,今日似乎格外繁忙的殿外侍卫再度来到殿门口,“太后、陛下,远征军副将运送缴获财物抵京,正在宫门外候旨。”

    太后当即开口,“宣!”

    很快,一名风尘仆仆的将军大步走进,瞧见殿中一个个撅着的屁股同样也是一愣,旋即单膝跪地,“太后、陛下,末将等奉命开拓雨燕州以东半岛之地,今已横扫辛洛全境,略有所获,一应财物都押解入京,此为第一批,呈报殿前,为太后、陛下贺!”

    太后缓缓点头,“辛苦,呈上来吧!”

    那将领一挥手,禁军护卫们便接手将数十个大箱子吃力地抬进了殿中。

    这一来,原本跪了满地的逼宫臣子,也只好无奈暂时起身,让开地方。

    当箱子被悉数打开,堆满了的金银和珍贵药材、皮草这些,瞬间闪瞎了满朝臣子的眼睛。

    虽然他们一个个都是见过大世面的,但这般阵仗,除了户部那几位进过银库的,其余绝大多数人还真没亲眼见过这么多现银。

    不是,那些苦寒之地,也这么富饶的吗?

    他们旋即转念一想,北梁不也苦寒嘛,能说人家皇帝不值钱?能说人家官职不值钱?

    卧槽,这么一想,这事儿还真有得搞啊!

    我自己若是侯爷,单开一支,那就是一门双侯了啊!

    远是远了点,但侯爷终究是侯爷啊!

    就连原本是觉得勉强苟延残喘,在凄风冷雨中好死不如赖活着的那三家被发配的家主,此刻眼中也亮起了光。

    这这这.这要是这么厉害的话,那何愁不能复兴家族大业啊!

    那些世家大族之人吞了口口水,心头绝望,这事儿要是传出去,可就压不住了啊!

    只有秦老家主嘴角抽抽着,在心里喃喃念叨着:这里面一大半可都是我的钱,我的钱啊!

    就在这一片哗然之际,德妃缓缓开口,“甚好,哀家甚是满意。夏爱卿,中枢即刻拟定封赏,开疆拓土之功,壮实府库之劳,须得好生奖赏!”

    夏景昀出列,“臣遵旨!不过太后容禀,如今杨维光致仕,中枢缺员,各处事务又繁忙,还请太后、陛下早日定夺补缺,以便利朝政之运转。”

    夏景昀言语的跳跃,让众人一愣,还没等他们回过神来,德妃便开口道:“散骑常侍于德顺,忠良卓见,才德兼具,可入中枢。翰林院散朝之后,拟诏拜相。中枢留后,商议职司调整。”

    于德顺当即在一片金银财货的箱子环绕中,大礼一拜,“臣谢太后隆恩!臣必当竭诚任事,不负太后期望!”

    随着这一声答应,整个殿中,登时一片哗然。

    众人看着于德顺的身影,猛地反应过来了一个事情。

    虽然新政会让他们的家族大出血,大割肉,甚至在开了第一刀之后还会有第二刀,第三刀,但是朝廷永远是需要人的,有人就有权力,有了权力就绝对不愁富贵。

    而如今,一派反对之声中,支持新政,不就是一条登天捷径吗?

    于德顺就凭着这一番话,就从散骑常侍一跃入了中枢,他们虽然没这泼天富贵,但能升一级也是好的啊!也抵过了那些赋税和银钱啊!

    而且朝廷的推恩之令一下,族中怕是人心都不齐了,为什么就非要冒着那滔天的风险,跟太后和夏相对着干呢?

    正当众人的心头,这些念头开始盘旋,太后的声音在珠帘之后响起。

    “先前诸卿之议,被这些事情打断了,哀家也不记得先前有哪些人附议了,哀家和陛下并非一意孤行之人,为明诸位之心,亦得公允之果,如今就以这些箱子为界,支持新政之人立于哀家之左侧,请废新政之人,立于哀家之右侧。结果清晰,哀家自当遵照施行。”

    众人都反应了过来,这是什么?这是台阶!这是给他们留一张脸!

    于是,曾经跪了满堂的人,低头地、无声地,平静地,来到了夏景昀的身后。

    珠帘的右手方,原本仅剩的几人,在看明白了大势之后,连忙蹿了过去,生怕走得慢了被认出来。

    当队伍站定,看着空空荡荡的另一边,东方白的嘴角忍不住鄙夷地翘起。

    太后平静的声音在珠帘之后,为这一战盖棺定论。

    “群臣之意已明,再有妄言新政者,斩!”(本章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