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2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三百一十六章 勿有大功于家国,但求小恩于君王
    “哈哈。”张居正乐的直拍腿,高拱为什么急眼,他再清楚不过了,要知道今年迁富户可是从南衙迁过来,结果陛下把高拱给迁到了京师来,目的就是让高拱活着,好好看着大明中兴,高拱对新政的评价不重要,高拱难受,对陛下很重要。

    眦睚必报的皇帝陛下。

    在高拱看来,张居正必死无疑,因为张居正跟制度有矛盾。

    大明不设宰相,张居正在当国的前五年时间里,权势远远超过宰相,几乎就是摄政了,陛下改变不了张居正摄政的事实,就把宰相的定义给改了!

    张居正跟制度的矛盾还有,钳制言路,都察院、六科本来不归内阁管,但是考成法之下,六科归于内阁之下,言官怵于威,则摧刚为柔,不敢直言,甚至皇帝还说出了言先生之过者斩。

    大明的纠错机制是由六科、都察院、天下巡抚、巡按、百官上奏言事实现的,可是陛下这一句,直接把言官的路给堵死了。

    张居正和皇帝、内廷有矛盾,第一个矛盾就是张居正不停的尚节俭,把皇帝都逼到了不穿紫袍穿青袍的地步。

    在外戚上,李太后打算给父亲、兄弟世袭的侯爵,李伟是武清伯不是武清侯,而张居正反对封爵,武清伯李伟要修宅子,户部工部不给钱;后来武清伯李伟要修坟,张居正仍然不给,最后内廷出的钱;武清伯粗制滥造弄的棉服这些烂事,也被张居正的内阁直接捅到了御前,让皇帝下不来台。

    万历五年二月,大明敕造大隆兴寺佛塔礼成,李太后想要大赦天下,暂免不决之令,遇赦不赦的人,也要暂时不做处决,张居正又带头反对,说:

    若弃有德而不用,释有罪而不诛,则刑赏失中,惨舒异用,非上天所以立君治民之意矣。

    圣母独见犯罪者身被诛戮之可悯,而不知彼所戕害者,皆含冤蓄愤于幽冥之中,使不一雪其痛,怨恨之气,上干天和,所伤必多。

    诸囚罪状,皆灭绝天理,败伤彝伦,则其为害,又不止于一家一人,受其荼毒而已。

    独奈何不忍于有罪之凶恶,而反忍于无辜之良善乎?

    暂免不决之令,就是死刑不斩,是当年世宗皇帝晚年的一个仁政,主要是为了修仙斋醮,但不是完全不执行,而是从御笔所勾,量行取决,到了后来就变成了姑息之弊的重灾区。

    而张居正的这本奏疏,可谓是指着李太后的鼻子骂李太后妇人之仁,尤其是最后一句:圣母是怎么不忍心看到有罪之人要遭受厄运,而忍心看到无辜的良善之辈遭受苦难的?

    这一句,直接把李太后给干破防了,气的懵了好几天,佛塔建成、皇帝即将大婚,这少杀止杀,大赦天下,不过是为了表达一个仁心仁政的态度,暂免不决之令,又不是不杀,等到大婚以后再杀也行,结果被张居正指着鼻子骂,一顿数落,骂的要多难听有多难听。

    张居正和李太后之间的矛盾,不止于此,李太后信佛,张居正在万历四年,进一步削减了僧侣道士的度牒,甚至到了僧侣道士度牒停发的地步,这一点上,张居正做的很决绝,李太后为此询问过皇帝本人的意见。

    朱翊钧解释了其中的内情,停发度牒是为了清丈还田的政令,李太后这才了然其中内情,但是,结结实实的,张居正停发度牒得罪了李太后,你让李太后怎么给佛祖交待呢?

    张居正和内廷的矛盾,不仅仅是这些,还有一件事,那就是张居正是大明杀猪人。

    隆庆六年,宗室郡王之上,一共有三万人,到了万历五年,宗室郡王以上,就只有一万五千人了,全都被清汰掉了,而且严格遵守世宗皇帝在嘉靖四十一年制定的宗藩条例,郡王以下自谋生路,郡王以上,除了俸禄,两样不给,这也不给,那也不给。

    张居正和文人之间的矛盾包括不仅限于,考成法给百官套缰绳,不许他们混吃等死,清丈法查隐藏田亩、禁止聚徒讲学、查封了六十三家书院,杀了何心隐等知名儒士,清庠序整饬学政,导致学子们三次考不中功名就领不到国朝俸禄。

    高拱认为张居正该死,张居正跟边将们来往极为频繁,私下书信极多,而且还庇佑了不少的将领,大明大将军,京营总兵官戚继光,都曾经是张居正的门下走狗。

    张居正该死,张居正跟冯保关系缜密,这是和司礼监关系密切,张居正还跟缇帅朱希孝关系密切,给成国公朱希忠请了王爵。

    而张居正本人,又眦睚必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私德不修,是个坏人。

    这是臣子?这分明就是摄政王!

    张居正不该死,谁该死?

    他高拱就打算敲掉司礼监,就被赶回了老家,两次都差点做了替罪羊,所有人都要他死,凭什么!他张居正不死?!

    王崇古看着高拱,面色复杂的说道:“这件事,我倒是能解释一二,上一次陛下在文化殿议事,有一件棘手的事儿,首辅次辅阁老廷臣,都没有太好的办法,陛下说了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之相一也。”

    “哈哈哈!”

    王崇古想了想,忽然释然的笑了。

    多!大!点!事!

    别的方面当然可以批评张居正,但是能力上,不如张居正就不如张居正呗,有什么大不了的,这天下也就陛下能跟张居正掰掰手腕走几招了,张居正是臣子,天然劣势,往往还斗不过陛下。

    “是孔府的事儿吗?”张居正询问道。

    “是的。”王崇古点头说道。

    张居正听闻,立刻摇头说道:“那陛下太看得起我了,我对孔府也是束手无策,这事只能陛下来,臣子做不到的。”

    孔府的案子越查越是心惊,闹得朝臣们都不知道如何定性,实在是孔府做的太过分了。

    拜谒孔庙,入门前,需要买门者以入,就是要给钱,不给钱不让进,你是儒生也得掏钱,而且价格不菲,一个人就要三两银子,是为了修缮孔庙所收,大人小孩都收钱,怀里抱着的孩子,要沾圣人的气息,还要加钱。

    天下士人心目中的圣地,到地方先给钱才能拜,孔圣人的庙,都是铜臭味。

    孔圣人提倡有教无类,孔家庙则是没钱别进门。

    刚入瓮城,就会看到一个楼阁,而后上面有个牌额,上面写着‘梁山伯和祝英台读书处’,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发生在浙江,结果孔庙里居然有这么一个地方,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之所以设立这么一个牌额,是为了收银子。

    没错,求美好的姻缘,孔庙也能求,价位各有不同,一百一十一两的一生一世一双人之类的,孔圣人的业务广泛,连姻缘都管。

    过了瓮城,就是仪门,打眼望去,就是一个孔子手植的桧树,这棵桧树,孔府的人说是孔子手植,已经有了灵性,是千年桧树君。

    在晋怀帝永嘉三年而枯,那之后便是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到了隋末唐初,千年桧树君枯木逢春,活了!

    到了唐高宗乾封三年,这树君又枯萎了,这一睡就是三百七十四年,就是宋仁宗年间了。

    这棵树贼有趣,到了南宋建立的时候,枯萎了,到了元世祖三十一年,再次枯木逢春!这树君有灵,到了元末又枯萎了,这一次枯萎的时间短,到了洪武二十二年,再次枯木逢春,蓊郁繁盛了起来。

    孔府为什么要讲这么一个数千年树君的故事呢?

    自然是为了:孔氏子孙恒视其枯荣,以占卜世运焉。

    既然这棵树这么神奇,那自然可以卜吉凶了,任何到了孔子手植桧树树下之人,可以买枯叶焚之卜吉凶,喝下可以获得树君的赐福。

    千年的桧树君有灵性?孔夫子知道自己,怕是能从棺材里跳出来,打死这帮不肖子孙,要知道,孔夫子对于鬼神精怪之说,态度就只有一个,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不讨论,结果他的庙前,摆着一个桧树君,夫子气不气不知道,倒是儒生们给气坏了。

    过树君之后,就是杏坛亭,上面有个石碑,写着杏坛二字,孔子聚徒授业讲学之处,杏坛二字,是党怀英写的。

    这个党怀英何许人也?

    党怀英和辛弃疾都是山东人,师出同门,少同舍而居就学,可是两个人完全不同,辛弃疾后来去了南方,成为了大宋的臣子,而党怀英是金国的大儒。

    世人已经鲜有人知道党怀英了,但是对于辛弃疾却是如雷贯耳,对辛弃疾的怀才不遇扼腕痛惜。

    金人的臣子大儒书写的杏坛二字,堂而皇之的在孔庙里摆着,而且还收费,可以求仕途一路畅通,可谓是讽刺至极。

    这件事最离谱的就在于,明孝宗曾经赐给孔府一幅字,就两个字,杏坛,但是孔府不用明孝宗的字刻碑,就是要用党怀英的字。

    金军南下的时候,曾经把孔庙全部捣毁,庙宇、书籍付之一炬,俱为灰烬,这孔府不用孝宗的字,居然用金国大臣写的字,这并不离谱,因为孔府有规矩。

    孔府的规矩:庙中凡明朝封号,俱弃之不用,孔家人曰:江西张,道士气;凤阳朱,暴发人家,小家气。

    所以,哪怕是对孔府最好最好的明孝宗赐下的字,孔府也是绝对不会用的,因为暴发户赐下的字,用了有辱千年世家的斯文。

    可是,烧毁了孔府的金人大儒赐下的字,就不有辱斯文了吗?

    一样待遇的还有明仁宗赐下的丈高的风磨铜赑屃,龙生九子,赑屃行六,专门负责驼碑,孔庙的赑屃是元世祖赐的。

    到了万历年间,仁宗赐的风磨铜赑屃,还在草堆里落灰,元世祖忽必烈赐的赑屃还在驼碑。

    到这里就结束了吗?没有。

    正殿上,孔子和十哲的塑像,都带冕旒,冕旒就是垂在皇帝面前那十二条珠玉,天子十二硫,亲王九、郡王五,嘉靖年间,孔子被嘉靖皇帝褫夺了王爵,所以孔庙是不能用冕旒的,这是僭越。

    可孔子和十哲,仍用冕旒。

    孔子可以商量,毕竟孔子的文宣王由来已久,道爷又比较混账,褫夺之事,大家打个哈哈就过去了,可是这十哲也用冕旒,算是怎么回事!

    孔子最重礼,而孔庙最是无礼。

    孔家人可以杀,可是孔夫子的庙怎么办?就成了问题。

    本章中,所有孔府细节都来自于明末张岱的《陶庵梦忆》卷二第一篇《孔庙桧》,若要为孔府正名,可以找张岱辩经。求月票,嗷呜!!!!!!

    (本章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