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2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四百二十六章 土著只是一种猿
    但为狗送殡,和传教士雅赛尔的疯癫手札相比,又有点小巫见大巫了,都是人间的罪恶和残忍,殖民者的那些罪恶,真的是撒旦看了,也是十分有十二分头疼。

    “黎牙实这老东西,整日里胡说,居然敢编排朕,别让人朕找到了机会,否则非把他的门牙给敲了不可。”朱翊钧看完了黎牙实的游记,笑着说道。

    黎牙实的游记里,记录了许多大明生活的片段,站在泰西人的角度里,去看待大明的社会,也算是别开生面的角度了。

    “陛下,四川总兵、江安伯刘显已经入京了,兵部询问,陛下是否要召见。”冯保送上了一本奏疏,这是兵部尚书谭纶、大将军戚继光、副将军马芳的奏疏。

    江安伯刘显回京了,在会同馆驿下榻三日后,搬进了江安伯府,和戚继光的大将军府距离并不是很远。

    江安伯府,可是朱翊钧专门营造的伯爵府,颇为大气,非常宜居,在犒赏武勋方面,朱翊钧从不吝啬。

    “大医官们看过了吗?”朱翊钧面色凝重的问道。

    刘显常年征战,身体每况愈下,朱翊钧把刘显从四川调到京师来,是让刘显颐养天年。

    打仗是一件很累很累的事儿,军兵们累,将军们也累,要时刻保持精神,有时候几宿甚至十几宿不睡觉,不是不想睡,而是不能睡,只能抽着战争间隙打一会盹儿,尤其是连续作战时,战争形势瞬息万变,保不齐下一刻敌人就突进到了中军大营的附近,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时刻精神紧绷,思考如何指挥,如何调兵遣将,还要转移阵地,视察甚至是逃跑这些事。

    戚继光、马芳、李成梁、刘显这些军将,是个人,不是铁人,常年的戎马生涯,常年的超负荷运转,让他们的生命力被压榨的几乎一干二净。

    刘显,大明的将领,出川平定倭患,几乎打满了全场,而后回到四川指挥数万人,平定九丝(都掌蛮)之乱,他的一生都在战斗,身体早已经不堪重负。

    瓦罐难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前亡。

    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大医官看过了,情况可能不太好,估计也就是这一两年的事儿了。”冯保低声说道。

    他知道皇帝想要怎么样的答案,但他不能欺君,大医官们望闻问切看过了,以吃饭而言,刘显现在一顿饭的饭量,和朱翊镠差不多。

    刘显是大将,朱翊镠是个孩子。

    刘显有胃病,这是老病根了,打起仗来,都是饥一顿饱一顿,吃饭基本没有热食,而且酷爱喝酒,这胃病最是熬人,疼是一方面,犯起病来,就是不能好好吃喝,更加重了身体的负担。

    张宏在旁边补充说道:“大医官李时珍熬了一种药,颇为有效,但刘将军不肯喝。”

    “明日宣见大医官和江宁伯。”朱翊钧一听立刻说道,解刳院的大医官,总是搞一些莫名其妙的药,刘显年纪大了,而且常年战场出生入死,对生死看的比较淡,不遵医嘱这种事,谭纶也有过一段时间的叛逆期。

    朱翊钧眉头紧锁的问道:“那个药怎么回事儿?”

    “大蟑螂熬的药,把大蟑螂晒干了,用酒炮制而成,江宁伯本来还特别配合,一听说要喝蟑螂榨的汁,立刻就不高兴了,死活不肯。”张宏赶忙说道:“那大蟑螂都是用谷子养的,养完了还要洗干净晒干,酒炮制也是烈酒,味道有些咸腥,但确实管用。”

    “人养的,真的不脏。”

    张宏既然提这个事儿,自然不是无的放矢,这种大蟑螂还不是大明的蟑螂,是来自船上新世界的大蟑螂,是目前能找到的世界上个头最大的蟑螂了,为了养这玩意儿,解刳院专门弄了蛐蛐笼子,吃的干净,洗的干净,晒干后用烈酒炮制。

    “外伤、恶疮、溃疡、胃出血、肠出血都是无上良药,真的很好用,解刳院试过好多次,对照过了,除了做这个东西用的是大蟑螂之外,其他没什么问题。”冯保对这个药极为关注,大明京营和水师军兵或多或少都有胃病,自然是要慎重再慎重。

    朱翊钧拿到了医学报告,这本札记一共三十多页,上面不仅仅有制作过程,还有一百多份的病例,从数据上和双盲实验来看,确实有效。

    朱翊钧眼珠子一转说道:“那就骗一骗老将军,说是多种中草药熬制而成,极为珍贵,一副就要十几两银子,李时珍的家传秘方,怎么珍贵怎么来,别让将军发觉就是,先治病,等有用,再跟老将军说是什么东西就是。”

    “事从权急,治病要紧,老将军会理解朕的良苦用心的。”

    大明已经开始准备过年,各衙门已经开始了轮休,今年京城的火夫不太够用了,城里的火夫还好,但是城郭草市的民舍越来越多,没有充足的火夫。

    过年的烟花爆竹太多,所以京营的军兵今年接了个活儿,临时充当火夫。

    干这个活儿是有额外补贴的,只有一两五钱银,报名的人不在少数,一方面这是在践行上报天子,下救黔首的承诺,另一方面陛下给的真的很多,半个月的出勤一两五钱银子,大约是平日饷银的三倍。

    你粮饷给够,什么活儿不能干?陛下你说明日起兵造反都可以。

    朝廷的明公觉得,干脆直接禁止点烟花便是,城里城外都不允许,木制建筑为主的年代里,放烟花等于放火,尤其是这些年京师以及附郭百姓日益增多的当下,而另一方面,则认为过年没有烟花爆竹,还是过年?

    这个讨论仍然没有个定论,但有一点,大明皇宫和通和宫,以及东城西城,全面禁止了烟花爆竹,主要是为了安全,这些地方,出一点意外,怕都是朝堂要掀起狂风巨浪。

    刘显来到了通和宫,站在通和宫门前,看着门前的对联,上联为:帝命式于九围,兹惟艰哉,奈何弗敬;下联为:天心佑夫一德,永言保之,遹求厥宁;横批为建极绥猷。

    建极绥猷,出自《尚书·洪范》,意思是天子承担上对皇天、下对庶民,既需要承天建立规则,也要抚民而顺应大道。

    入宫进门的影壁石上,写着:行之者一,信实而已,落款为朱中兴。

    刘显只觉得有趣,还没见到陛下,但已经对陛下有了许多的了解,他走进了龙池,来到了御书房前,过长长的廊道,走进了御书房内。

    “臣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刘显甩了甩袖子,五拜三叩首行大礼觐见。

    朱翊钧在御案前站着等到刘显行礼之后,将刘显扶了起来说道:“免礼,日后不必多礼,朕许将军,面圣不跪。”

    “谢陛下隆恩。”刘显和戚继光打听过陛下的规矩,对于一些倚重的大臣,私下奏对面圣不跪,是陛下笼络大臣的一个重要手段,主少国疑,大臣不附,有些格外的优待,也是应有之义。

    刘显老了,有些瘦弱,两腮无肉,甚至连胡子都白了,但精神很好,两眼炯炯有神。

    朱翊钧和刘显聊起了四川的局面,尤其是关于戥头案,还有对播州杨氏谋逆的担心,刘显一一作答。

    “陛下,臣至北大营,看我大明军将士军容整齐,听闻京营军兵粮饷等物,今岁的军饷得有千万银?”刘显面色凝重的问道,客套话已经说完了,刘显对国事有自己的见解。

    “然也,万历八年海陆并举,靡费一千一百二十万银有余。”朱翊钧没有详细说,就是报了个总数,1120万,这是去年军费的总支出,户部已经审计结束了。

    “这是不是太多了些,朝中大臣未曾阻止吗?”刘显眉头紧锁,军费的支出比刘显想的还要庞大的多。

    朱翊钧笑着说道:“自然是有,大司徒王国光,少司徒张学颜,那可是没少跟朕拍桌子,都是为了大明,振武振武,振的都是真金白银。”

    “朕就跟大司徒说,这嘉靖末年。隆庆年间,一年实际支出五六百万银,大明一年岁入才不过七百万银,军事支出占比接近九成,去年军事支出1120万银,但岁入2378万银,比例不过五成,不算多了。”

    不能只看绝对数量,也要看比例,大明作为帝制封建国家,军费支出比例真的不算高了。

    鞑清顺治年间,军费支出比例超过了100%,除了岁收还要对内抢劫才能维持军队运转,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人打准葛尔丹,一年军费就超过了1800万两,那会儿鞑清一年也不过三千万银岁收。

    大明这个军费支出比例,在封建帝制国家里,真的不算多。

    “江陵公还是厉害的。”刘显一听立刻就笑了起来,他本来担心大明有穷兵黩武的架势,但现在一听,比例还下降了不少,这算是让他心中的忧虑减轻了数分,刘显之所以如此担心,还要说到云贵川黔备战,大明等着东吁王国莽应龙一命呜呼后,防备西南有变。

    朝廷的财政健康,代表着大明真的可以动一动,一劳永逸的解决西南问题。

    “大明这个烂摊子,也是让先生费心了,其实田赋还是不如当初成化年间,略有逊色,开海的厚利才让朝廷喘了一大口气。”朱翊钧拿出了一份户部刚刚审计的明细,简而言之就是:老将军啊,大明现在有钱了!

    西北跟俺答汗打,东南要平倭,那会儿刘显、戚继光、俞大猷平倭的银子,其实很大一部分来源不明,朝廷没钱,但倭寇要平,百姓已经遭了倭患,再抢,百姓就真的投靠倭寇了,那会儿为了银子,戚继光、刘显、俞大猷他们没少抢倭寇。

    比如戚继光在嘉靖三十五年,就有旗舰福船三艘,海沧船一艘,艟船十二艘,草撇哨船五十余艘,开浪乌船、鹰船、网梭船若干,后来发展规模在变大,朝廷没银子,客兵只能自己找银子,百姓抢不得,只能反过来抢倭寇。

    刘显也是穷怕了,这大明要给边军足饷银,要养京营,要养水师,还要筹备着东吁,这怎么看,大明的财政都很难支撑,故此刘显才对陛下提及这个问题。

    看着穿青衣的陛下,刘显一时间有些语塞,陛下说的好听,报喜不报忧,要是财政真的如陛下说的那么健康,陛下为何还穿青衣呢?

    (本章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