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2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五百零六章 陛下虽然好杀人,但的确是仁君!
    张居正的意思是,将禁绝烟土纳入考成的范围内,一旦谁辖区内出现了烟土泛滥之事,多级负责多级查问,如果真的泛滥成灾,万能灵活指标,也可以启用。

    他反对权宜考功,是因为情况并不是很恶劣,没有到特殊考功的地步,若是真的糜烂,再如此也不迟,可以纳入工具箱备用。

    “王谦最近上了道奏疏,朕下章了内阁,先生为何还没有写好浮票。”朱翊钧好奇的问道,权宜考功法朱翊钧收回了自己的打算,按着张居正说的纳入考成,但王谦那本吊诡的奏疏,张居正迟迟没有给出意见,着实是怪哉。

    是好是坏,倒是说句话啊!

    张居正一脸复杂的说道:“陛下,王次辅一家,都是这样的吗?臣实在是不好评断,犹豫三日,还是贴了空白浮票,真的是一言难尽。”

    “什么样的?奸臣模样?”朱翊钧笑着问道。

    张居正点头说道:“对。”

    “先生对王次辅一家,似乎有偏见,如此个人的评断,在先生身上可不多见。”朱翊钧啧啧称奇,张居正对王崇古的恶意,从不掩饰,甚至这种恶意已经变成了一种偏执和刻板,无论王崇古做了什么,张居正都是下意识的从奸臣的角度出发。

    张居正再次点头说道:“对,臣对他们一家的确是有偏见的,若非圣君在朝,臣可能会将其彻底赶出朝堂。”

    太傅帝师承认自己的偏见,即便是王崇古自万历二年就一再证明自己已经知道改悔了,并且忠君体国,经邦济国。

    但似乎无法改变这种刻板的认识。

    “也不怪元辅吧,实在是王谦这本奏疏有点过于…”万士和小心斟酌了下才说道:“过于离经叛道了。”

    万士和的这个形容,颇为保守。

    王谦上了本奏疏,关于燕兴楼交易行的,他的奏疏有数千字之多,其核心内容就只有一句话,皇帝要坐庄。

    王谦觉得船舶票证、绥远驰道、矿业票证,本质上就是一种记账货币,代替白银的货币,之所以代替白银,是因为白银不够,谁拥有更多的白银,谁就对交易行拥有绝对的影响力。

    而当今大明天下,毫无疑问,陛下的白银最多,皇帝因为持有远超其他庄家的货币,这个绝对影响力有三种用法。

    第一种使用方法是:将白银不断的投入到燕兴楼里,不断的拉高各种票证的价格,各种投机之人,立刻蜂拥而至,然后内帑可以缓慢的抛售手中的票证,在所有人反应过来之前,收割入场的投机客们,大笔白银的抽出,一定会影响到票证价格,再在低位购入票证,如此循环,收割不止。

    第二种使用方法则是完全反其道而行之,高价收入,低价卖出,简而言之就是兜底,兜底是为了整体信心,就长期而言,就是为了更多的驰道,更多的矿业,更多的船舶,皇帝肯定是要受损失的,而且很大,类似于:尼佛割肉喂鹰,舍身喂虎。

    第三种则是维稳,维持基本稳定,这么做则是为了交易行的理性,交易行不至于真的成为人性之恶的鸿沟,王谦直言,交易行是投机的衍生物,稳定、理性意味着没有投机可言,时间一久,就是一潭死水了,只有各种庄家在里面兴风作浪了,没有收益预期,只有少部分人会入场,进来也是被分而食之。

    显而易见,王谦最推崇第一种使用方法,利用白银的充足优势,不停的拉涨票证的价格,不停的诉说着一个个类似精纺毛呢的故事,帛币的故事讲完了,就讲船舶票证,讲驰道、讲矿业、讲蒸汽机、讲棉布,总有新的故事可以讲,循环往复的收割,周期性的收割,循环往复。

    一把杀人的刀,只需要不停的讲故事,就可以不断的杀人,这不是奸佞是什么!

    “朕什么都不做,就是将交易行的权力,让渡给设有很高门槛的私人交易会形成的庄家手里,这是朕不允许发生的,但是让朕割肉喂鹰,朕实在是舍不得,而且长久下去,庄家们就会利用这些规律定期收割朕的银子,维持稳定的话,那这交易行还不如关门歇业,开他干什么?”

    朱翊钧叹了口气说道:“王谦,真的是害苦了朕啊。”

    “就用第一种办法吧,幸好,票证最小的交易额为五银每张,算是设立了门槛。”

    “陛下,其实可以再往上涨一涨这个门槛。”张居正作为保守派,提议把门槛再提高一点,防止穷民苦力猪油蒙了心,拎不清自己几斤几两,参与交易行的博弈。

    张居正提高门槛,就是提高入场难度,现在交易行并不设限,最低五银可以抢到一张认筹的船舶票证。

    这个门槛,是中人之家就可以入场的,再加门槛,把中人之家拦在外面,防止这种周期性收割危害广众,好不容易攒了点银子,都扔到这个投机场里,实属不智。

    一次认筹从一张,变成十张,名下票证不得低于十张,否则强制清退,这样一来,门槛从五银变成五十银。

    万士和听闻,思索了一下说道:“王谦之前跟陛下说,好东西是不流通的,臣以为,连大明朝廷发行的国债这种预期收益较低的票证,都抢不到,就不要参与交易行博弈了,进来也是被收割的命。”

    “五十银的门槛,就刚刚好。”

    朱翊钧认可了提高门槛的建议,并且下章户部,至掌交易行事王谦,户部部议交易行设限之事。

    王谦激烈反对!他认为保守派也别搞什么商品经济了,还是回家种地好了,就搞小农经济得了,既然要做,为何还要提高门槛,这和脱裤子放屁,有什么区别!

    当然,王谦的反对无效,他很快由反对变成了赞同,应该提高门槛,应该设限,朝廷思考周全,陛下英明。

    这种转变的原因,也非常清晰明了,七星环首刀重出江湖了,王崇古健步如飞的要砍了王谦,追了整整三条街,比上一次还要多一条街!

    最终王谦差点没跑过老迈的亲爹。

    王次辅家手刃逆子,和都察院御史们上街挑水,成为了京师两大最著名的热闹和乐子,只要闹起来,就是围观者众。

    王崇古一脸羞愧的到通和宫御书房请罪,王谦那本吊诡的奏疏,知道的人很少,只要内阁不轻易泄露出去,皇帝要做庄这件事还算是极高的机密之事,但春秋论断,陛下一个贪财的恶名,决计是躲不过去了。

    陷君于大不义,就是佞臣。

    朱翊钧称赞了王崇古的宝刀未老,一把六斤多重的环首刀,王崇古能拿着跑三条街,不是宝刀未老是什么?

    朱翊钧解释了一下这个问题,王谦提出这个问题是皇帝必须要面对的,不能因为王谦发现这个问题,就责备他,要保证燕兴楼是皇帝的燕兴楼,这个庄,朱翊钧就必须要坐,绝对影响力的使用办法,既不能割肉,也不能维稳,那就只能周期性调整了。

    王崇古再次请罪,子不教父之过,王崇古觉得自己教子无方了。

    万历十年七月十三日,过两天就是中元节了,这一天也是敬祖尽孝之日,一封圣旨,从内阁传至了文渊阁,文渊阁首辅张居正、次辅王崇古、辅臣王国光、万士和等人,对圣旨进行了议论之后,下至兵部,传阅四方。

    圣旨的内容是陈璘所请的:平波静海。

    朝野一片哗然!

    因为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行动,甚至可以用战争去形容的大事,满朝文武居然一个人都不知道!

    那陈璘打着武装巡游倭国的旗号,筹备了一个月多的行动,居然是五大市舶司驻扎水师、旧港、吕宋、琉球、长崎总督府牙兵客兵,发动的捣毁私市清剿海寇的行动!

    朝臣们的哗然是必然的,因为密疏制度本身,本身就是廷臣们才知道的秘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有密疏制的建立。

    廷臣们也没有大嘴巴往外胡说的习惯,能爬到这位置的明公,个顶个都是谨言慎行的师爷,该装糊涂的时候,一定是糊涂的。

    朝野内外的反应就是,为什么?发生了什么事儿?怎么知道有私市的?这就开始行动了?

    更加恐怖的是,一种皇帝甩开了满朝文武做事的恐慌感,在朝中快速蔓延了起来!

    在朝中还在议论的时候,只用了一天时间,陈璘收到了皇帝陛下的圣旨,这是大明海防巡检传递圣旨,速度快的惊人,在信息上,得益于海防巡检司的建设和补充,松江府离京堂只有一天时间,比南衙还要近的多。

    水师反应速度更加惊人,本来七月十四日早上就是出发武装巡游琉球、倭国的日子,虽然目标变了,但训练有素的水师,用最快的速度开拔了。

    七月十五日夜,海上升明月,满月的月光洒在了海面之上,波光粼粼,海面撒上了一层银白在风中不断的荡漾着,一条条海寇船驶入了三都澳海湾之内,大型交易日就在今天晚上,今日船只很多很多。

    陈璘亲率的松江镇水师抵达了三都澳海湾外,全军静默,也没有点灯,静静的等待着海寇进入包围网。

    陈璘亲眼看到这里的时候,对这个了老巢,实在是再满意不过了。

    当然陈天德登上五桅过洋船旗舰的时候,陈璘揍了陈天德一顿,理由很充分:你才是倭寇海盗的保护伞,你全家都是!

    哪有这么骂人的!

    在大明,通倭是一种极大的羞辱,哪怕是通番,通虏,也好过通倭。

    福建地面的堪舆图绘测很慢,这里山很多,路很难走,从陆上看,这里是山,从海上看,这里就是个小海湾,仅仅四里宽的海面,也不会有人认为这里是良港,但只要进去,就是别有洞天。

    水师一直等到没有船只驶入三都澳海湾之后,四艘四百料的战座船,才作为先锋,慢慢向着三都澳海湾驶入,而大明五艘五桅过洋船,四十三艘马船,八十艘战座船驶入三都澳之后,大明水师一共二十艘战座船,挂上了铁锁,封锁了四里宽的出海口。

    铁锁横海,这一次,是瓮中捉鳖。

    (本章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