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2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 第二百六十四章 为小流忙写得歌,就这样诞生了
    刘小庆:“什么决定?”

    谷健芬的声音一扬:“给小流忙写歌呀!”

    李谷壹“噗”的笑了出来:“看来只要是我唱的歌,就没一个是省油的。”

    说到做到的谷健芬,当天回家后就在一本名叫《词刊》的杂志上,找到了一篇《八十年代的新一辈》的歌词。

    在得到词作者的允许后,经由谷老师亲手谱曲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就这样诞生了。

    “团里根本不让发表这首歌,说我这歌是在毒害年轻人,群众们是不会喜欢的,”谷健芬继续愤愤不平:

    “于是我就和爱人带着印刷好的曲谱,走到群众中去,一句一句教他们唱歌。”

    临走前,还会发出一张张调研表。

    “按照这些调研表的结果来看,有99%的群众都喜欢唱这首歌,结果团里看到结果后依然不认可。

    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去更多的学校、工厂,让更多的同志都学会唱这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你那歌怎么唱来着?”

    黄永钰早就想听听真面目了:“也教教我和老邵呗!”

    “对对,”邵伯林连声说对:“咱们两个八十年代的老一辈,也想跟着你们一块唱。”

    “准备好了吗?”

    谷老师的架势,立马就拿了起来:“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预备——唱!”

    “年轻的朋友们……”

    一旁的江山忍着笑,也跟在里面一块学了起来。

    学习的期间,还不忘开小差盯了两眼远在5米开外的小鱼和小白。

    一双小姐弟正忙着和两位5、6岁的国际友人,一块做游戏呢。

    双方各持一国语种的小几位,竟可以轻轻松松的无障碍交流!

    在众人看来,那几个小家伙能使的肢体语言,才是最令人羡慕的。

    随着投向远处的目光,江山又摆出了一副文艺青年的模样。

    如果没回到当今这个年代,他是很难想象那些个流行了整个80年代的歌曲,在此时竟被骂得如此难听。

    “激起的风浪越大,越证明你们的歌是有影响力的,”

    此时的江山,已经做出了一个决定:

    “作为春风度的宣传策划人员,我决定不但要为《蔷薇处处开》宣传,还要为你们的歌鸣不平!”

    收回了炯炯的目光后,江山转脸对着谷健芬笑道:

    “您这首歌很好听,我得琢磨个法子,让更多的同志都能听见这首《年轻的朋友》。”

    “是《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没错,是该会一会了。”

    “小江要是准备为你俩的歌做宣传,”

    相比朱逢博,黄永钰并不认为眼前的这二位有多大名气:“那你们可真是有福气了。”

    “你们别看江山的年轻小,”邵伯林也开始为江山代言:“由他设计的广告都已经走出国门了。”

    谷健芬:“是嘛?”

    李谷壹:“我就说嘛,太平洋公司怎么会去听他的建议!”

    “前阵子,还替大白兔奶糖设计了外包装盒。”陈佩丝同志忽然想起了昨天刚收到的礼物。

    “幸福可乐的广告都看过吧?”要说这事,刘小庆最有发言权了:“也是江山同志给策划的。”

    越听越咋舌的谷健芬忽然想到了什么,她赶紧给李谷壹递了个眼神。

    李谷壹一见对方那表情,立刻微微点头表示收到。

    “小江同志,”

    随后,她郑重的看向了江山:“我记得你说过,你也是一家报社的记者吧?”

    “东方都市报记者江山,”

    江山立刻老本行上身,边说边递出了两张名片:“欢迎二位老师上浦江找我玩去。’

    李谷壹接过名片仔细看了看,能办得事还真不算少。

    虽然只是半路拼桌,但一番横跨时代、行业,外加七嘴八舌的交流后。

    江山在李谷壹的眼中,还真成了一位与众不同的新时代小青年了。

    “既然是记者,平时也会在报上发表文章吧?”

    “必须啊,”江山很肯定的笑了:“咱就是吃这碗饭的,不然,也不好为朱逢博老师的歌发声呀?”

    “我这里有一篇文章,保管内容属实,”

    说话间,李谷壹从自己的小皮包里拿出了两页稿纸:“不过,你们东方都市报……敢发出去吗?”

    ……

    返回邮局招待所的路上,酒后寒的陈佩丝冻得跟孙子一样。

    虽说吐词不大清晰,但好歹调还是那个调:“啊,亲爱的朋友们,美妙的春光属于谁?”

    背着小鱼儿的江山:“属于我。”

    抱着小白的刘小庆:“属于你。”

    二重声的黄永钰和邵伯林:“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虽然,这一段路程相距不远。

    但对于这几个走一路,唱一路的新一辈来说,依然表示够呛。

    于是,江山同志很开心的为大家,开了几间1块2一晚的单间。

    ……

    12月25日,距离1980年还剩下整整一周的时间了。

    上午,记者丁铃铃按照之前约好的时间,走进了南-京路上的东海咖啡店。

    清咖1毛8,奶咖2毛3。

    在点好了两杯咖啡后,身穿一件深蓝色长大衣的朱逢博,微笑着看向了面前的记者同志。

    “您好,朱老师,”面前这位年轻的女记者,似乎一点都不紧张:

    “大家都爱听您唱歌,请问您从小的理想,就是当一位歌唱家吗?”

    “不是的,”朱逢博很客气的笑了笑:

    “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一位建筑设计师,所以在18岁那一年,我考进了同济大学的建筑系。”

    “……”丁铃铃愣了一拍:“那之后,为什么又走上了音乐……”

    说来话长,但长话也可以短说。

    一问一答几个回合后,采访的气氛渐入佳境。

    “你说什么?”

    朱逢博差点打翻了手里的咖啡:“廖经理找的那位负责人,就是你们科的科长?”

    很显然,朱逢博已经听说了《蔷薇处处开》出港转内销的事。

    “是的,”

    丁铃铃老老实实的点了点头,然后拿出了当天的东方都市报:

    “您瞧,咱们报社针对《蔷薇处处开》的系列报导,已经从今天开始了。”

    顺着对方的指点,朱逢博很快看见了头版上的那条“热烈庆祝”的短讯。

    “这……”

    她一时有点转不过弯了,愁了两天的事,这一会竟然:“成喜讯了?”

    丁铃铃没说什么,只是用力的点了点头。

    时间一分一秒的滴答作响。

    几分钟后,朱逢博从大衣口袋里拿出了两页稿纸:

    “来之前,我还有点犹豫,”

    但,既然大家已经上了同一条绳了:“我自己写了点东西,你们报社如果胆大的话……兴许能用得上。”

    (本章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