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2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 第三百一十九章 七星北斗阵,出土了
    “听着还挺好玩的。”

    “各位听听就算了,”江山提醒道:“出了这个屋,都别往外说啊!”

    蔡文升:“这还用你提醒。”

    “我明天一早就给伱说出去,”荣斌最喜欢和江山闹着玩:“除非你多给我几张音乐会的门票。”

    江海:“每人不都已经发了三张票了。”

    “三张哪够呀?我对象的妹妹也想去看。”

    “你对象的妹妹,我们就管不了了,”江总编连对象还没呢。

    “我又没问你要,”

    说完,荣斌和宁花对着江山上下其手:“江科长,还不速速交来。”

    最近为了音乐会门票的事,江山真没少被人围。

    “哎哎哎,这位同志你手往哪搁呀……”

    看着办公室里丰富的文化生活,曾亿忽然不想往外跑了:“你们平时都是这样开会的?”

    “怎么可能,”蔡文升笑了:“最近都是给音乐会闹得。”

    “我说也是嘛,”曾亿收回目光,回归主题:“江总编,这次采访的明墓发掘报告新闻,可以多给点版面吗?我想多配几张图片。”

    “可以,”

    江海觉得没问题:“此类采访报告不配点图,还真没什么意思。”

    “对了江山,”江海忽冒出个想法:

    “徐邦达这篇《徐熙“落墨”画法试探》的文章先不要发,明天派个美术编辑上浦江博物馆一趟,拍张……那什么画来着?”

    江山赶紧提醒:“《雪竹图》。”

    “对,拍一张《雪竹图》的照片回来,等后天连文带图一块发。”

    “后天就是星期天了,”荣斌提醒道:“到时候干脆和曾记者的明代藩王墓一块登在周末扩版上。”

    江海想了想:“小曾,你来得及写吗?”

    曾亿用力点点头:“我明天什么事都不干,就在报社写稿子。”

    “那就没问题了。”

    “总编,”江山举手道:“我有个问题?”

    “说。”

    “您看能不能这么干,”江山道:

    “为了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增加群众的历史知识,咱们报社干脆辟一块新专栏,就叫……《国家宝藏》。”

    “国家宝藏?”江海拍案而起:“好栏目!”

    据他了解,目前市场上还没有这一类型的专栏。

    “国家宝藏,”曾亿反复想了想:“江科长这个栏目名起的有水平。”

    “哎呀,”蔡文升忍不住笑出了声:“我原本是担心麻烦想按下这篇文章,现在好了,不但没拦下还要隆重登场了。”

    “这下咱们东方都市报又有好戏看喽,”荣主编也跟着笑了:“我现在真想看看,那位谢馆长将是个什么反应。”

    “他什么反应我不知道,”江海很有把握的说道:“但有一点我敢肯定。”

    荣斌:“什么?”

    “等这篇文章见报后,浦江博物馆的门票肯定是要走一波了。”

    这也是江山同志目前的想法。

    他只想宣传敦煌壁画、马王堆、兵马俑、曾侯乙墓……这些博物馆。

    单从文物发掘的历史意义入手,文物解析还没到动手的时候。

    怎么也得等自己备上几件趁手货,再启动项目。

    “对啊,”蔡文升这才想起来:

    “年前的时候,文化部不是下文,让我们大力配合各地博物馆的宣传工作嘛!”

    1973年,国家文物局成立,随后就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国出土文物”国际巡演。

    所到之处,一片欢迎。

    但这场“文物外交”每到一个城市,就要贴补三十来万的高额运作费。

    等到1979年改开后,文物局一拍桌子:这种亏本的买卖,不做也罢。

    于是放出话风:以后谁再发出邀请,谁先掏钱。

    到了1979年下半年,国家为了发展博物馆事业,颁布了《博物馆工作条例》。

    宣布了各博物馆以举办陈列展览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以更好的征集文物、标本……

    这条例说白了就一句话:各自珍重吧!

    于是,除了国字头的博物馆,其它各省市的博物馆,就由各省市自己操心了。

    由于博物馆里的藏品不比其它物件,所以,各省市的文化部定是不会撒手的。

    但他们又不想出经费,于是便要求自个辖区内的报刊大力宣传。

    以活跃市场,带动资金活跃。

    荣斌:“这么说的话,咱们报社也等于是在支持上级工作了。”

    江山:“那必须啊。”

    江海:“咱们报社哪次没支持上级工作?”

    “一切就看周日的市场反应了,”

    这一会,江海拿出了一张照片:“伤痕文学起来后,伤痕美术又来了,但我担心这张照片刊登出来的效果,老蔡,你有把握?”

    这张美术照片是蔡主编建议刊登的。

    大家伙伸头一看。

    曾亿:“怎么这色啊?”

    荣斌:“这是画得?”

    宁花:“肯定会模糊一片。”毕竟这会的报刊印刷像素在这摆着呢。

    江山:“……嗯?”这不是罗中立的《父亲》嘛!

    1980年,罗中立听从了专家的建议,将“父亲”夹在耳朵上的一根香烟,换成了一支圆珠笔。

    终于令自己这幅“超写实主义”的画作《父亲》,以新时代农民的创意理念,得到了“全国青年美术”一等奖的殊荣。

    “我也知道会糊,”蔡主编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我还是想把它刊登出去,毕竟这篇文章说得就是画,要是没图的话……”

    “那行,就依你,”江海点头了:“到时候让师傅把这张照片调淡一点。”

    “好的,领导。”

    “领导,”蔡文升提醒道:“我们副刊的那篇……”

    “放心吧,我没忘,”江海拉开抽屉拿出了一篇文稿:“这有个小短篇,我已经看过了,你们也看看吧。”

    看过的保持不动,没看过的一起上。

    “《灵与肉》”荣斌首先被名字征服了:“江科长,这名字比你起得还带劲啊!”

    江山半张着嘴看着眼前的文稿:“带劲带劲,真是太带劲了。”

    突然之间,耳边响起一句美妙的问候:你要老婆不?

    1980年初,结束了22年劳改的张贤亮,进入宁-夏的《朔方》杂志社当编辑。

    年初,在采访了一对农场技术员夫妇后,张贤亮当晚便决定,以这对巴-西归国华侨为故事背景创作一篇。

    只两天两夜的时间,便完成了一部《灵与肉》的短篇。

    “蔡编,”江山一把抓住了蔡文升:“这你是从哪搞来的?”

    (本章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