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2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清话事人 > 273 乾隆:朕六十有余,对一个草原来的遗孀实在提不起兴致
    狱卒还只能讪笑着,打扫干净后换了一份新的。

    ……

    同伴稍微年长,叹了一口气,安慰道:

    “拿着。”

    年轻狱卒袖子一沉,左右环视无人,小声问道:

    “这么多?”

    “拿着吧,两位大人的家眷送来的。尚书侍郎员外郎主事都拿了,我们跟着喝点汤。放心吧。”

    看在沉甸甸的银子份上,瞬间不委屈了。

    得,就当是伺候亲爹了。

    人生就是这样,思路一转换,豁然开朗!

    ……

    而江南的各县衙门口,都在同时上演一幕“父慈子孝”剧。

    东山青年文官学校面试合格的那些人,在约定的日期早早赶到所属地县衙报名交费。

    却看到告示上,入学条件增加了一条:

    “3代血亲中,凡有在吴王麾下从军者,优先入学!”

    “军爷,这是什么意思?”

    一名身穿李家军军服,左侧挂佩剑,右侧悬手铳的队长,面无表情的解答:

    “字面意思。”

    “报名合格的人太多了,谁不想当文官?哪儿有那么多衙门安置?所以加一条入学门槛,优先挑选对王爷忠诚之人。”

    围观的人进退两难。

    怀里揣着30两银子,感觉滚烫。

    队长站在台阶上望着这群走又不想走,报名又不想报名的人,说道:

    “王爷仁德,无需层层科举,低门槛招士。从苏州到杭州,从江宁到徽州,衙门口的椅子八成都空着。如今是靠着一帮旧胥吏撑起秩序。”

    “第一届学生只要顺利毕业,立马补缺。越往后,这门槛就越高。”

    “到时候,一年300两学费打破头都挤不进来,从军也没用。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

    “我,报名从军。”

    一个30岁左右的汉子冲到面前,还拉着一个十几岁的少年,额头全是汗水。

    队长露出了笑容:

    “进去吧。”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后面就好办了,十几对父子跟着往前挤。局面总算打开了。

    一下子戳到了江南百姓的软肋——当官!

    为了子女入仕,银子可以舍,命也可以舍!

    隔壁街茶楼二楼,

    站在窗口的宣传署长贾笑真松了一口气,总算不负王爷!

    王爷组建第4军团,要求兵源本土化,全部来自江南民间,还要自愿。

    这个要求简直比登天还难!

    但是在捆绑了东山青年文官学校的入学门槛后,就一点都不难了。

    有许多人私下劝谏过,觉得此举代价太高。

    只要打的下江山,还怕没人来做官?简直比太阳西边出来还可笑。

    至于说江南人不愿从军,那就算了。

    这片土地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换块区域募兵旗一竖,银箱打开,兵员要多少有多少。

    ………

    李家军内部没人理解李郁的真实想法。

    他如此大费周折,目的是为了提炼出一块基本盘。

    唐朝以来,江苏(北部除外)都是大一统王朝最理想的地盘。

    民心顺,土地平、钱粮多、天灾少,商业繁荣。能够为朝廷提供源源不断的赋税、粮食、士子。

    任何一个帝王都会牢牢的攥在手里,把“王化”秩序长期的推行下去。

    假如把帝王比喻成牧民,各省比喻成圈内的牛。

    苏牛,就是圈内最优质奶牛!

    没有之一!

    为此,牧民不惜任何手段也要让这头牛顺服。

    如果沾染了牦牛性子就不好控了,牛圈拦不住,牧民的鞭子更拦不住。

    ……

    而李郁,希望从这片土地再加上杭嘉湖平原的原住民中提纯出一批基本盘。

    将来执行他治理帝国的腹中策略。

    不出意外的话,第4军团很多人会战死,他们的血就是儿子兄弟们的血税。

    流过血的忠诚,才有价值。

    和科举出来的那帮人不一样。

    至于范族长所提出的,才识学浅,不通儒学,不懂治国等等理由更站不住脚。

    世上只有科研领域,需要真正的聪明人,天才。

    其他领域设置门槛仅仅是为了筛选。

    并不是说,坐上那把椅子后的工作很难。相反,或许很简单。

    这就是一个障眼法!

    在李郁面前,是不存在的。

    故而乾纲独断,执意推行。

    ……

    光靠文官学校入学名额绑定,是组建不起一个军团的。

    李郁又祭出了第二步:“酒水统购统销”。

    明面是控制酒业挣钱,实则是为了兵员。

    这一措施比较有争议,在经济大臣范京的支持下强力推动。

    “即日起,对所有酒水(包含白酒、黄酒、米酒等)实行统购统销,售价每斤10文以下之散酒不在其列。”

    “原私酿酒商可携带自家产品至衙门报道。若品质合格,日后可限量生产,官府统一收购。不得私自售卖。”

    “11月起,凡无衙门核准私自酿造售卖酒水者,处以抄没家产之处罚。”

    “举报者可获得其3成家产。”

    绍兴府,

    一位酿酒商听的浑身冰冷,哆嗦着挤出人群。

    回到家望着满屋子的酒坛,还有糯米、小麦嚎啕大哭。

    “完了,我王家3代人的辛苦,毁于一旦。”

    妻子劝道:

    “你去衙门口打听看看。他不是说统购统销吗?”

    “都是骗人的鬼话。”

    ……

    见丈夫不听劝,内敛坚韧的妻子一咬牙雇了辆驴车带着2坛花雕酒去了县衙。

    县衙门口的牌子换了。

    里面的老爷服装发型换了,长辫子没了。穿一身有些窄的蓝色两截服装,戴着一顶不伦不类的帽子。

    乍一看,像和尚。

    再细看,原来是老爷。

    她说明来意后,倒是没有被刁难。

    老爷唤来了一位掌柜模样的汉子对应此事。

    汉子先是打量了一下,然后才问道:

    “这是你家自己酿的酒?”

    “是啊,我夫家3代酿酒,祖传的手艺,我家的花雕酒用料实在,工艺独特,醇厚绵长,您尝尝?”

    男子取来长勺,尝了一口,点头:

    “一年酿多少斤?售价几何?”

    “3000斤左右。供给酒楼还有二道贩子,一斤25文到35文不等,看年景。”

    ……

    男子点点头,认可了这个叙述。

    “酒水统购统销令知道了吧?”

    “奴家知道。”

    “一年4000斤花雕酒生产配额,县衙按照26文一斤的价格全部收购。运输由你家负责,送至东门内的县仓,货到付银。可以接受吗?”

    按照江南地区丰年的米价,这户人家酿酒的毛利润大致在4成左右,可带来40两左右的净利润。

    “可以可以,太可以了。”

    “回去让你当家的过来,签字画押,合同先签一年。”

    ……

    (本章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