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2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落难情缘 > 第143章 禅定(上)
    为了弟子们能够安心禅修,他老人家便亲自上山打柴。

    张少飞一边帮他将干柴担到斋堂,一边开玩笑说:“我早就向往慧远禅师,故前来拜访,谁知来到了这里,仅仅遇见了一个担柴翁!”

    慧远禅师笑着嘲弄他说:“你呀,只见担柴翁,却不见慧远。”张少飞故作不解,问道:“如何是慧远?”

    慧远禅师知道遇到了不凡之人。但年老成精,佯装痴癫,指着柴捆叫道:“柴!柴!”柴是慧远?慧远是柴?”

    禅,就是这样灵动,就是这样意趣盎然!

    慧远禅师有一句口头禅,“久坐有禅”。他的意思是说,只有你长期打坐,深入禅定,自然而然就会有禅——由禅定而显发出大智慧。因此,他严格要求他的弟子们,不倒单(夜间不展开铺盖,即不睡觉),昼夜坐禅。

    ……

    慧远禅师通过与张少飞一番接触,对他喜爱有加,便留张少飞在寺里参禅。

    于是,张少飞便留在了西山石门寺,每天跟着慧远禅师修习禅定。

    禅定,也称作“三昧”;梵语为“禅那”,也称之为“思维修”、“静虑”,是佛教修行的一种手段。它是“定”与“慧”的统称。“悟之曰慧,修之乃定。”

    人世间一切妙用,万行万端,乃至神通光明,皆有定发。故,欲求圣道,必须禅修。离此无门,离此无路。

    是啊,不经过思维修、静虑,如何使自己杂乱的心沉静下来?心不清静,如何显发智慧的光芒?

    其实,禅定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更非佛教独有。例如,张少飞给刘秀彬重新诠释过的儒家经典《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怎么“明明德”呢?首先得做到“止”,止的功夫修到家之后才会有“定”,身心安定下来才能够做到真正的“静”,心静之后能安、能思虑、能思维,经过思维、静虑,才能打开智慧的大门。

    在生活中,专心致志,即是禅定。所不同的是,平常人因为没有经过专门的禅定训练,定力暂短,很难做到浑然忘世,完全忘我。而佛教行者,他们因禅修而产生的定力,不可思议。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