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2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落难情缘 > 第176章 神秀封国师
    武则天在宫中听那些高僧说佛多年,听来听去,都是那个版本,犹如天天吃鸡肉,逐渐感到厌腻了。

    后来,她听到近臣推荐,世间的真正高僧当数慧安大师与神秀大师。

    武则天听后,龙颜大悦,久视元年(公元700年)武则天遣使迎至京,并赐为国师。

    第304章神秀言真相

    据张说《大通禅师碑》记载:当神秀到京城之时,自视以天同高的武则天竟然不计君臣之别,亲自跪地施礼迎接:“诏请而来趺坐觀见,肩上殿,屈万乘而稽首,酒九重而宴居”。

    每当神秀在说法之时,“帝王分座,后妃临席"。神秀被招至东都洛阳时,已是九十四岁了。

    在洛阳宫中,修行极深的神秀一向来谈锋甚健,又是巧于辞令;来到宫中,知道武则天这位骄奢残暴的女皇,一点儿也怠慢与得罪不得。平日,神秀深入浅出,鞭辟入里,频举例证,来宣讲他那“拂尘看净,方便通经”的渐悟禅法。

    武则天多年来,听惯了枯燥无味、行文晦涩的佛典经义,如今顿觉眼前豁然开朗,每天都乐于听神秀说佛法,听得如痴如醉,觉得这位高僧不仅是年岁高,而且是道行高,对神秀恩宠有加。

    后来,武则天返回长安,又将神秀召到长安的内道场供养,武则天每次都是以最高的格局亲加礼拜,优敬有加。

    及后,至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唐中宗执政,他也是深信佛教的君主,封神秀为“帝师”,常常在宫中与神秀谈论佛法与禅说。

    在一段时期,神秀所受之恩宠可谓是天下无人可及:乃洛阳、长安的“两京法主”,又是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三代皇帝的“帝师”。

    虽然得到隆盛的礼遇,神秀毕竟经过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的洗礼,在宫中的内道场,面对鎏金耀彩的祭礼法器,身享着旷世荣华,昔日与众师兄弟在山溪野林中辛勤劳作,在清风明月夜共作参禅的情景,常常历历在目。禅林的争端是非,不时在他的心海中沉沉浮浮,难于平静。

    神龙元年(705年)初春,京都的积雪尚未融化,四周是一片银白色,世界显得纤尘不染。

    武则天听神秀讲解完《华严经》后,与神秀在大殿前的石板地面上边行边谈:“帝师,你是禅学的宗师,誉满四海,听说先祖菩提达摩西来时带有袈裟金钵,代代相传,传到你,该是第六代了。朕倒想一睹那圣物的风采。”

    一阵朔风吹来,神秀浑身打了一个哆嗦,连头上的僧帽也吹落地面。

    此时的神秀,已须眉皆白,岁月的风刀在他的脸庞上刻下深深的皱纹,他毕竟已是99岁了。

    神秀捡起了僧帽,再戴到头上。蜡黄的老脸上忽地涌起一阵红潮:“这……”

    武则天见他这副局促的模样,以为他不愿拿出袈裟金钵给自己瞻看,脸露愠色:“是不是朕配不上观看你那些高贵无比的圣物呢?”

    神秀见武则天动怒之态,连忙趴在石阶之上,道:“圣上,您为天下之尊,并不是您配不上现瞻那些圣物,而是……”

    “而是什么呢?”武则天追问道。

    神秀支支吾吾着。

    武则天的眼睛盯住他:“你是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呢?”

    神秀嘬嚅了半天,才说:“老纳怕讲了,圣上会……”

    武则天明白他的意思,用手将龙袍正了正:“帝师有什么话,直讲无妨。朕绝不会怪罪于你的。”

    神秀仍没有直言。

    武则天看了看趴在石阶上的神秀,将手往上挑了挑:“帝师平身。”

    神秀听到武则天的口气没有刚才那么严厉,才站了起来。

    神秀终于鼓起了勇气:“圣上,老纳并无先祖所传的袈裟与金体。”

    “啊,你没有祖传的圣物?”武则天吃惊地望着神秀,“你不是至高无上的法王吗”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