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2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落难情缘 > 第369章 戏游江南(1)
    走到门口,说道:“翠岩老道,分明是贼!”说完,他头也不回,扬长而去。

    贼,是禅师之间的赞扬对方机智的独特用语,是一种幽默的谐称。

    自从这则翠岩夏末示徒的公案传出,便轰动了天下禅林,人们竞相参究,纷纷前来翠岩山,拜谒令参禅师,于是,他大张法席,史称“翠岩令参”。

    再后来,经过布袋和尚的举荐,吴越王钱镠对翠岩令参的禅法敬佩的五体投地,将他恭请到杭州,住持龙册寺,传授禅法,直至圆寂。

    当年,布袋和尚许下了给钱镠请一位真正能说法的禅师的愿望望,至此总算圆满了(这是后话)。

    解夏之后,布袋和尚告别令参禅师,走下翠岩山,来到了鄞县东乡的太白山下,造访大名鼎鼎的天童寺。

    天童寺由咸越禅师住持丈席,弘扬洞山(良价禅师,曹洞宗创始人)玄风。自此之后千百年来,天童寺一直是天下闻名的禅宗道场、模范丛林。

    不过,这时的天童寺不叫天童寺,名之曰“永寿寺”。

    布袋和尚站在寺前,但见,白云缥缈,山峰隐约似仙岛;苍松滴翠,古寺掩映禅韵清。

    他步入山门,不去佛殿上香,不到禅堂打坐,也没到客堂挂单,而是径直来到了斋堂。

    原来,几十里路走下来,他已经不是大腹便便,而是“大腹扁扁”——肚子里唱开了“空城计”。

    他看看日将正南,临近了午斋时分,就直接来到了斋堂,在一个最好的位置上坐了下来,等候着沙弥行堂(打饭)。

    “梆……梆……梆……”

    几声鱼梆敲过,在天童寺禅堂修行的数百僧人罢参下座,排着长队鱼贯进入斋堂。

    突然,他们看到,方丈和尚平时的座位上,居然出现了一个袒胸露腹的陌生僧人。

    负责维持风纪的僧值赶了过来,问道:“大德从何方来?”

    布袋回答说:“我从何方来。”

    僧值一楞:什么地方名叫何方呀?他又问道,“你是何寺之僧?”

    “我是何寺僧。”

    僧值明白了,这个大肚和尚是故意调侃,拿自己开涮。但他仍然耐着性子问道:“你姓何?”

    “我姓何。”布袋和尚仍然一本正经回答。

    周围的僧人忍俊不禁,都在偷偷发笑。

    僧值脸上有些挂不住了,他说:“你挂单了吗?你有度牒吗?”

    这次,布袋和尚的脑袋摇得像货郎鼓。

    敢情是个无名无姓的前来混饭的野和尚!

    佛门宽大,你混一顿饭可以,但你不该虫占龙窟、雀入凤巢,占据方丈大和尚的首席之位!

    僧值的脸拉得很长,说:“你知道你坐的是什么地方吗?”

    “吃饭的地方。”布袋和尚一脸孩子般纯真,好像他真的不知道客入主位,有违礼貌似的。

    僧值差点被他气死,便讽刺他说:“你知道二时斋粥(早粥午斋)为什么叫鱼梆吗?因为鱼昼夜常醒,不会合眼昏睡,寺院刻木鱼而敲击,就是为了警告你这样的昏惰之人!”

    “呵呵……”布袋和尚居然懵懵懂懂的笑了起来,“好玩、好玩,真好玩!我昏沉瞌睡,却敲木鱼的脑袋!你说好玩不好玩?那么,其他僧人昏沉,是不是可以打你的板子啊?”

    “哈哈……”看热闹的僧人们忍俊不禁。

    ……

    僧值见与他纠缠不清,便直接喝令他离开方丈的座位。

    布袋和尚装傻充愣,就是赖在那里不起来、不离开。

    僧值气急败坏,走上前来,一把揪住他的耳朵,要强行把他拖起来,拽到其他地方。

    谁知,无论他如何用力拽,布袋和尚还是端坐原地。

    哼!我看你怕不怕疼!僧值使出全身的力气,拼命拖拽布袋和尚的耳朵,只见那耳朵越拽越大、越拖越长……

    而布袋和尚,依旧满脸笑容,身体纹丝不动!

    众僧正在惊异之际,方丈和尚密禅师到了。

    他见状,二话没说,立刻喝退众人,训斥僧值无礼。

    密禅师亲自走到布袋和尚面前,合十鞠躬,请他原谅弟子们的唐突,并恭请他就在这上位用斋。

    唐朝时期,很多禅寺根本没有大殿,也不塑造佛像,因为,在禅僧眼里,方丈就是佛!

    ……

    六祖惠能大师说到这里,意味深长地看了殿堂下的僧众和香客,如在时光隧道穿梭一般……

    沉寂良久,才开口说道:“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所以,明心见性的禅师,见与佛齐;所以,僧众对方丈恭敬如佛;方丈之未就是佛位。

    而今,身为方丈的密禅师却离开了佛位,众人不知如何是好。密禅师看着大家手脚无措的样子,呵呵一笑,对侍者说:“你去给我搬一个凳子过来,我在末座相陪。”

    从此,天童(永寿)寺斋堂的格局发生了变化,方丈的位置供奉着布袋和尚的雕像,两侧挂起了一副对联:

    密祖现海量喜让客僧命侍者移座座移位

    弥勒示贫相稳坐主位当纠察拖耳耳拖长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渐渐地,天下几乎所有的寺院斋堂供奉的都是大肚子布袋和尚的塑像。

    午斋之后,僧众照例要唱着佛号到大雄宝殿礼佛回向——礼谢佛祖护佑,感谢施主恩德。

    那天,密禅师却把斋后回向仪式安排在了天王殿。他身披袈裟,手执禅杖,在弥勒菩萨像前打个圆相——在空中划一个圆圈,然后颂道:“从来不显光闪闪气象,换却个圆陀陀模样。说什么兜率天宫、龙华三会、当来下生,现前即是法王。”

    看那长汀子天河飘来,好儿郎,长成了布袋和尚。”

    他沉默了良久,然后“咚”地一戳禅杖:“噫,那些妙处,雕凿难成,丹青莫状。”

    听了方丈和尚的颂词,天童寺众僧恍然大悟:敢情,那个大肚子和尚,是有来历的!

    然而,他们匆匆找遍了全寺院,却再也不见了布袋和尚的踪迹。

    布袋和尚在永寿寺(天童)吃过午斋,不等普通僧众醒过味来,便悄悄离开了太白山。他来到海边的横山码头,乘船跨过海湾,在湖头渡弃船登岸,途经象山县城,向天台山方向走去。

    天台山,在浙江天台县城之北三里处。

    陶弘景《真诰》云:“山当斗牛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天台山并不是一座山,而是仙霞岭主干进入天台县的一段神秀山川,呈东北、西南走向,山有八重,“周回八百里”,是甬江、曹峨江和灵江的分水岭,由赤城、瀑布、佛陇、香炉、华顶、桐柏诸山组成。

    这里:悬崖峭壁,飞瀑入深涧,水雾弥漫彩虹出;峰峦叠嶂,彩云裹奇峰,若隐若现若仙踪。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

    然则,天台之所以名重天下,不仅仅是因为山川绮丽,更是因了杰出人物。

    这个使得天台山永垂青史的人物,就是智顗。

    智顗,世称智者大师。俗姓陈,家居荆州华容。其父曾仕于梁朝,被封为益阳侯。

    然而,从小饱读诗书的智顗,却舍弃仕途如敝履,18岁时出家当了和尚。

    陈文帝天嘉元年(公元560),智顗拜慧思禅师为师。他夜以继日刻苦学习,照了法华,若高晖之临幽谷,达诸法相,如长风之游太虚。

    太建元年(公元569),智顗受请住持瓦官寺,开讲《法华经》,创立新的宗义,判释经教,奠定了天台宗的教观基础。他的精妙演说,曾让陈宣帝停朝一日,命满朝文武群臣都来倾听。

    陈太建七年(公元575),智顗闻天台有胜,便前来隐居禅修,创立伽蓝(寺院的别称)。

    当时的天台山,荒芜苍凉,人踪断绝,杂草丛生。

    然而,智顗雅好林泉,曾经负杖吟咏:“静夜深山,澄神自照,岂不乐乎。”

    智顗一生,东西重藩,化通万里,所造大寺三十五所。

    其著作共有29部,达151卷之多。这些巨著辉煌千古,至今仍散发着熠熠光芒。

    他创立了中国本土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因其长期居住在天台山,于是,人们便以天台山命名他所开创的宗派。

    天台山最为著名的寺院,是国清寺。这里原为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大师,在此起楼台,建道场,题名为天台山寺。隋大业元年(公元605)赐额“国清寺”。

    ……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