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2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落难情缘 > 815章 崇敬之情(1)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八月初三那天,六祖惠能在新州龙山国恩寺圆寂的消息传出,佛门弟子与平民布衣无不潸然泪下。广州法性寺、韶州宝林寺两处的官员与高僧星夜兼程,赶往新州,要把六祖惠能的真身带回寺院里供奉。

    三处的人据理力争,都说六祖惠能的“根”在自己处。

    新州的官员与僧人叫得最响:新州是六祖惠能出生之地,又是他圆寂之处,作为人生的一个轮回,生与灭的那条“根”理所当然在新州。

    广州的官员与僧人认为:六祖惠能是在法性寺的菩提树下落发受戒,正式遁入空门,按佛教的观点,他的“根”应植在法性寺的菩提树下。

    韶州的官员与僧人则认为:六祖惠能在宝林寺大开法门,在曹溪创立了根基大业,登上了佛界的最高峰,实现了他的理想和抱负,按照佛理的推论,六祖惠能的根该是佛根,故此应在韶州曹溪的宝林寺。

    三方各执一词,相持不下,最后共同协商决定:在三坪村侧面一个状如佛形的山冈上,一起焚香祷告,香烟飘向哪个方向,六祖的真身就往哪里送,看上天的意旨而行。

    第二天夜晚,墨蓝色的夜空清净如洗,犹如一块洁白无瑕的宝石。三地僧人、官员几千人在这里齐集。子时一到,年近百岁的寂空禅师把三炷长香点燃。只见得,缕缕淡蓝色的烟霭,冉冉上升。

    一阵风吹了过来,只见烟缕摇摆一阵之后,倾斜向着韶州曹溪那边,约莫有一盏茶的工夫。

    “好呀!”来自韶州的官员与高僧异口同声地叫起来。

    既然已有定约在先,此时也不能再反悔了。见六祖惠能的真身旁落他寺,新州国恩寺与广州法性寺的僧人心中非常难受,新州国恩寺的僧人与官员更是恸哭不止,不肯放六祖惠能肉身往宝林寺。

    说也奇怪,那天夜里,文仔和乡亲们都各得了一梦,梦见六祖惠能坐在佛殿的蒲团上向他们说:“我是身在宝林心在家。”说完后留下一偈:

    任从天下乱,此地永无忧。

    任从天下旱,此地一半收。

    第二天早上,村里的乡亲们互相谈起,大家竟然做着同一个梦,才知这既是天意,又是六祖惠能的心愿,只好焚香恭送六祖惠能肉身往韶州。

    六祖惠能在龙山国恩寺圆寂当晚,文仔还梦见六祖惠能对他说:“你可以请位能工巧匠刻我身像,我是来去不定,身在宝林心在家,我会念念不忘众乡亲。”

    后来文仔按照六祖惠能对他的吩咐,请能工巧匠刻了六祖惠能身像,供奉在夏芦村六祖惠能纪念堂。使宝林寺,夏卢村亦,相传至今。正是:

    原名本是杨宝塘,为息纷争集此方。

    香烟指明师去向,从始叫唤香灯岗。

    由于六祖惠能托梦给夏卢村的父老和有识之士,村里的妇女拍小孩睡觉时,都是这样地唱着:乖乖、乖乖咯,鹧鸪鸪,担水淋葫芦,晤打郎村共夏卢,夏卢系我亲孙仔,郎村系我亲母舅,天下大乱唔使忧,天下大旱一半收。乖乖……轮回地唱着。

    “夏卢村为什么能出此伟人?”听了文仔讲述六祖惠能托梦经过,张柬之禁不住地问。

    文仔遥望北方,回忆着说:“据前辈们传说下来,那主要是惠能的爹爹卢行瑫葬了他父亲卢彦兴夫妇的骨骸在仙人头上,再加上他饮食那口井水是仙人奶,所以生出惠能天赋聪慧。后来又有李国师指点,卢行瑫葬于龙山山冈那穴能出万年香火的奇坟。至使惠能成为世界三十三代中国第六代佛教宗师……”

    文仔说完后,竟然在当朝大文豪杜甫前吟诗。也难怪,文仔足不出岭南,未曾见过杜甫,故有此“班门弄斧”之举。只见文仔摇头摆脑,朗声吟道:

    夏日和风沁幽凉,卢溪秀水林飘香。

    六代禅宗诞此地.祖传佛义应上天。

    故址沧桑偈恒在,居室重整瑞气扬。

    福禄因果随德报,善信沾思乐祯祥。

    文仔吟罢,又道:“我村自从建成六祖惠能故居以后,每年农历二月初七开始,初八为正诞;八月初一开始,初三为正诞,都接受四方信众的意见和要求,广开水陆功德法会,吹喃贺诞,各方的善男信女都踊跃参加,香火不断,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最后,文仔用一首七言诗归纳自小和他一起玩沙煲成长的好伙伴——六祖惠能的一生:

    惠能降生夏卢村,得道皆是为儿孙;

    弘法利生本作乐,扬善兴民忙亦安;

    坛经佛义留群觉,妙玄禅理唤良知:

    功名利禄非所愿,乐得香火万年传。

    文仔说完后,捋了捋长须,眯着老花眼,双手作了个揖,与老和尚和张柬之他们道别后离去了。

    杜甫目送着文仔远去的背影,感慨地发出了:“谁言岭南出蛮子?今有幸一见,实乃谬误也!”

    在六祖惠能故居,张柬之、杜甫、杜位当朝三位名人,既品尝了稀世圣果,又了解了许多禅宗六祖惠能的奥秘,也聆听到了她的足音,更见证了她神奇……那村庄之上,群山环抱之中的夏芦村,菩提慧声,青峰似画,处处禅机,处处灵气,风光无限,此情此景,怎不教人对伟人肃然起敬,顶礼膜拜!

    张柬之感叹道:“六祖惠能,真个是顿悟成佛的砍柴人啊!”

    杜甫道:“他识字不多,但他的语录被尊称为“经”——《坛经》,这是佛教除释迦牟尼所说的语录之外,唯一被称作“经”的佛学著作。”

    杜位望了望张柬之和杜甫,敬佩地:“他是一位樵夫,可是,像王维、白居易、柳宗元……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争相投到他的后辈弟子门下,奉他为祖师也。”

    张柬之更进一步,鞭辟入里:“他是被人称作‘南蛮子’的编氓,然而,贵为女皇的武则天以及唐中宗数次下诏请他进宫,要礼拜他为国师,却被他拒绝矣……”

    杜位:“据传,他仅仅在寺院做了八个月的苦力,却一跃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

    老和尚说:“他,就是惠能!也称惠能。他出身贫寒、却在24岁时,以行者之身,成就佛道,遭人追杀,被迫隐姓埋名十几年……”

    张柬之向着老和尚,由衷地:“是他将达摩撒下的禅的种子培育成了参天大树,并使之蔚然成林;是他实现了印度佛教中国化,玄学佛教生活化,贵族佛教平民化,都市佛教山林化,义理佛教实用化;是他对传统佛教进行了重大改革,高扬“顿悟成佛”的大旗,风行草偃,不但使禅宗其他流派尽归其宗,而且,他所创立的禅法,几乎成了佛教的代名词——所谓中国佛教,其特质在禅。其后,禅宗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大师辈出,五家七宗相继建立,开创了光耀千秋的辉煌局面。”

    杜位:“他,惠能,其历史影响之广大,思想之深邃,可与“孔、孟”相媲美,堪与“老、庄”互比肩。”

    杜甫道:“白居易对禅心空灵不理解,曾问兴善寺惟宽禅师,‘心中污浊不可有,清净念头也不能存留吗?’兴善寺惟宽禅师说,‘金屑虽贵,入目成翳。’白居易再问,‘什么是禅?兴善寺惟宽禅师再说,待到雪消后,自然春到来。’何等的启迪哲思!”

    张柬之道:“甫兄刚才提到‘什么是禅?’老夫也举一二个例子聊以助兴。”

    接着,张柬之说了一例:

    昔在朝听说有一帝王出巡,君临江边,指着桅帆叠影、舳舻相继的长江问:“这条江上有多少条船?”

    镇江金山寺方丈伸出两根手指头:“不多不少,两条船。”

    帝王追问:“一眼望去,江船何止百条、千条!怎么能说只有两条?”

    “一条为名来,一条因利去。”方丈说。

    张柬之说了第一例后,觉得有点唇干舌燥,老和尚善解人意地剥了一颗荔枝递上。

    张柬之接过荔枝,放入口中,立感生津止渴,清甜、爽口。张柬之边赏边啧啧称赞:“清香、甜爽,不愧为岭南佳果也!”

    张柬之赞过荔枝后,又说起了第二个例子:

    有一次,帝王到常州天宁禅寺视察,方丈眼开禅师说:“我们就以坐禅来迎接圣驾吧。”

    因为僧人在禅堂坐禅之时,任何人不得打扰,包括皇帝在内。

    帝王知道眼开禅师是开悟的祖师,要封他当国师。眼开禅师展颜一笑,双腿一盘,两眼一闭——圆寂了。

    张柬之幽默地归结为:这就是禅,禅的智慧,禅者的态度,禅者的风采。以惠能为创派祖师的禅宗,在盛唐时期异军突起,使得整个东方文化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各个层面、各个领域无不受其影响,受其渗透。画蕴禅意品自高,禅是诗家切玉刀。中国传统文化从诗歌到绘画,从音乐到雕塑,正是因为禅的介入,引发艺术领域火山爆发、高原崛起式的突变,从而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惠能在思想史、文化史,古今中外的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杜甫感叹道:“惠能从一个樵夫,成为享誉青史的一代宗师,这个独特的历史现象,很是令人回味!”

    杜位道:“种种文献记载,惠能闻听了《金刚经》中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开悟了。”

    老和尚道:“毋庸置疑,六祖惠能系天纵英才,然而,他的天赋、他的思想,与他特殊的经历密切相关。他三岁丧父,从小以打柴为生,正是苦难的历练与大自然的启发,使得他具备了从生活中领悟禅机、由自然现象契入宇宙真理的基础。”

    张柬之道:“透过神秘的宗教氛围,从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人的角度来看惠能,吾等从中探索出惠能独特的禅学渊源。也就是说,一个普普通通的村野樵夫,是怎样像释迦牟尼那样顿悟成佛的。”

    杜位道:“透过六祖惠能的传奇一生,我们清楚地看到六祖惠能成为一代禅门宗师的人生脉络:广东新州是他的出生地、圆寂地;湖北黄梅县是步人法门地,广东怀集、四会是修悟地,广州光孝寺是剃度地,广东曲江曹溪南华寺是弘法地。”

    “韶关南华寺是六祖祖庭,南华寺山门前牌坊对联是:曹溪净域法乳流天下禅风从此播,宝林道场慈云弥布消息自西来,山门对联是:庾岭继东山法脉,曹溪开洙泗禅门;广州光孝寺山门对联是:五羊论古寺,初地访柯林,寺门两边的对联是:祗园晖百粤,光孝耀羊城;新州龙山国恩寺是祖庭之祖庭,寺门两边大理石刻下的对联是:清磬一声山月白,慧灯四照海天空,国恩寺的门联是:百城烟水无双地,六代风幡自一天。”张柬之凭着他过目不忘的本事,引用上述名寺的对联历数六祖惠能对世人的影响。

    张柬之认为:六祖惠能是一位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难成能成、难得能得的佛门祖师。在中国的历史殿堂里,六祖惠能和老子、庄子、孔子、孟子都是同一流的伟人,尽管他们各自占有不同的高位。

    老和尚道:“六祖惠能创立了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的“顿悟成佛”修禅方法实属自成一派.彻底打破了坐禅苦修的烦琐修行方式,里面充满了劝善与警世的文句与哲理,其主要思想,佛学精髓主要体现在他的《六祖坛经》上,成为禅林的一部经典名著,被后人视为传承祖门的宗经法典。”

    张柬之一听到老和尚说到《六祖坛经》,如暗地灯一般,只觉得眼前一亮。早在未遭贬,在朝为宰相时,他就听闻有一本唯一被称为经的《六祖坛经》,里面弘扬的都是六祖惠能提倡“直透心源”、“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

    张柬之在朝为宰相时,曾听朝中文臣私议,六祖惠能,其禅学思想博大精深。《六祖坛经》是六祖惠能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他在《六祖坛经》中讲述得较多的就是“劝,劝,随其心静即佛土净,随所住处恒安乐”。惠能在《六祖坛经》中教导人们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营造宽松和谐、安居乐业的人间净土,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他的禅学思想的目的就是挽救世间的人心,给众生提供一个心安的环境,使众生的心有一个依靠,让众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和谐相处,让众生都有一颗平和安宁的心。所谓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

    张柬之时有听到朝中同僚说《六祖坛经》是佛经中的佛经,只是苦未见过,有时听到同僚谈及《六祖坛经》,忙问同僚是否看过。但得到的答案总是以他失望而告终。

    有一次退朝后,张柬之在走廓处听到在宫里侍奉武则天的张昌宗和张易之在谈论《六祖坛经》。张昌宗说他在宫里见皇上看一本蓝皮书,直看到入了神,爱不释手,久久不愿放下。后来,皇上去上朝,他出于好奇,拿起来看,封面上书“六祖坛经”四个毛笔字。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