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2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靖难攻略 > 第101章 西南欲乱
    如今他倒是在院里打牌看书,但怎么顺利开采云南金银矿却成了朝廷的难题。

    正因如此,傅友德才是这次任务的最佳人选。

    只可惜细细看去,他们之中的许多人,恐怕早就结党一片,欺君罔上了。

    一字时后,他缓缓放下爱了手中的茶,平静询问:“柳树湾那边,还有多少百姓生活?”

    待“万岁”的唱礼声在奉天殿前广场响起,朱元璋与朱允炆也身着常服登上了奉天殿。

    如果以“银钱”抵税,那南方商品经济发达,百姓手中有闲钱,自然民心大悦。

    在他做出这样决策的时候,他的眼里没有一丝犹豫。

    这图纸与文书一同送回吏部,整理之后交给工部清点计算,最后汇总交到户部手上。

    不过即便如此,此时西南土司依旧处于强盛期,哪怕傅友德和沐英已经在云南深垦多年,但眼下云南的土司数量依旧高达五百八十七家。

    洪武年间国库在郁新的治理下很好,但到了后期却也开始依赖宝钞发行才能完成地方基建。

    “爷爷”

    伴随散朝声响起,百官纷纷唱礼,朱元璋也起身离场。

    要说到以钞抵税,其根源还是得说到矿山上,毕竟宝钞的利润没了,那就只能指望矿山了。

    听朱允炆这么说,旁边的李带班也说出自己了解的情况:“殿下,按照陛下的口谕,如果加上江南犯事之人,这次迁移的数量恐有上万户,近五六万口。”

    “只是这些地方只有部分直属朝廷,其余大部分地方都被土知府、土知州等土官占据,若是要改土归流,恐怕会引起地方动荡,因此孙儿特意来询问爷爷应该如何操办。”

    二人先后下了车舆,并见到了早早侯在殿门的朱济熺三人。

    爷孙二人在车舆内,朱允炆作揖道:“近日六部与都督府都有意增设云南三司官位数量,想来是因为永昌、丽江等府金银矿的事情。”

    朱元璋瞥了一眼朱允炆,他知道朱允炆心里有办法,但他不能说出来。

    朱允炆将昨夜的朱元璋下发的口谕以布告百官的方式说出,其中内容顿时引起了许多官员的注意。

    只可惜,他的宝钞并没有取得他预期的成果,反而在不断的被百姓抵制。

    当着广场之上数百官员的面,朱允炆看了一眼朱元璋,眼神示意自己要将昨日的奏疏内容布告百官。

    但北方商品经济疲软,百姓手中没闲钱,宁可缴粮或者去白干活,也不想交钱。

    朱高煦的话,给朱元璋提供了不一样的思路,而眼下宝钞价值不断回升的局面,更是让他眼前豁然开朗。

    “杨柳井等地百姓已经迁移,眼下只有高石坎那边还有大约两千余军户。”武官低头回答,朱元璋闻言也颔首回应,并在下一秒吩咐道:

    想到这里,朱元璋嘴角略微上翘,不由询问道:“那小子这十天来都在干嘛?”

    “若是高煦那小子,恐怕只会在殿里坐着,等朕来了才会起身吧……”

    朱允炆的话让朱元璋侧目,只是下一秒他便反问道:“你想让他为你看山点矿?”

    “是”朱允炆作揖应下,心里有几分高兴的同时,脑中也不免浮现朱高煦的身影。

    仅云南一地日后出产的金银铜矿,其价值便接近二百万贯,这样的价值让朱元璋呼吸沉重。

    说是兄弟几人,但实际上只有沐春一人能镇得住场子。

    面对这样的价值,朱元璋就不能按照原来的办法治理云南了。

    几个时辰后,伴随着晨钟作响,六部五寺的官员开始赶赴庙堂上朝。

    朱批之后,他拿起一本空白奏疏将朱元璋的原话写下,并定下了开春便要迁移这些百姓前往云南戍边的时间。

    “其地金银,若是有足够的人力,每岁可向应天府输送金三万两,银六十余万两。”

    面对这样的局面,便是朱元璋也不由在心底叹了一口气,最后才眼神复杂的看向朱允炆。

    这看上去,像是他身为皇帝的权力达到巅峰,百官不敢忤逆。

    以前还有马皇后、朱标、朱雄英陪他,可眼下他身边却都是‘懂规矩’的规矩人了。

    以当下云南的局面,其实派傅友德节制云南,与沐春一起改土归流是最好的,毕竟傅家五子有三子都在云南任军职,其余卫所将领也都是傅友德旧部。

    “二殿下这段时间在院中练习书法,偶尔也会注解兵书。”

    这样的做法致使云南土司被碎片化,但同时由于元朝管控不严,云南土司也在通过贸易而不断变强,最后发展成为了元朝难以节制的程度。

    在他自己看来,自己确实没有打牌的运气,但在林五六等人来看,自家殿下那就是故意输钱给他们补贴家用的,心里对于朱高煦被禁足的遭遇也愈发不平了。

    只是一句话,朱允炆心里便难受了起来。

    他话说三分,朱元璋也不介意,帮他把话补满:“杨文做的不错,让曹国公坐镇杭州,杨文节制前军吧。”

    大明在云南兵力强盛不假,但那五百八十七家土司也正值巅峰,倘若聚兵,也能聚起二三十万夷兵与沐春对抗。

    当今之世,南北方经济侧重不同,所遭遇的问题也不同。

    “看样子,云南的金银铜矿比我想的还要多,不然爷爷不会在已经迁移六千户百姓戍边云南的情况下,加戍近万户两江百姓。”

    土官,其实就是接受了朝廷册封的地方土司。

    “云南的矿山寻的如何,都尽数找出没?”

    瞧着他离去的模糊背影,隔着屏风处理奏疏的朱允炆放下了手中的毛笔,一旁的李带班也小心翼翼走上前来,手里还端着一杯药茶。

    人就是这样,旁边人都平起平坐的时候,他想要高人一等。

    朱高煦在献上云南金银矿图时没有想那么多,是因为他不了解眼下云南的情况。

    “此外,江南一京三省犯事者,俱充军,流配云南。”

    不得不说,在有朱元璋压制的情况下,朱允炆处理奏疏还算合规合矩,没有放飞自我。

    云南行省建立后,元朝又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等机构,授各族首领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长官等官职,对当地民族进行管理。

    当初元朝攻下云南之时,为了有效控制云南各地,就在各少数民族地区设万户府、千户府和百户所,任命当地民族上层人物为万户,千户和百户以管理当地。

    “铛…铛…铛……”

    在这样的威胁下,六部和五军都督府想要增设官位,进一步改土归流并不奇怪,甚至可以说选择的路线很对,也很准时。

    坐在位置上,朱元璋看了一眼四个孙子,瞧着他们那言行举止都一板一眼的模样,却是半点温暖都感受不到。

    不仅是他,便是连朱元璋也很难再次信任傅友德和冯胜两人。

    这时,他们二人也来到了武英殿前。

    为了防止国库空虚,朱允炆还特意提醒让户部留下移民戍边的钱粮,注意开源节流。

    半个时辰后,这人的身影便出现在了东宫春和殿内,将朱元璋原话如实下发。

    最后的徐辉祖,朱元璋倒是有意让他前往云南,但考虑到徐辉祖并没有指挥大军的经历,他很难将这样的重任交给他。

    在那里,有关朱高煦对‘钱钞法’的看法被眷写,更是被朱元璋令人裱着挂了起来。

    “臣遵命!”武官应下,朱元璋也将话题带回到了苏松二府‘以钞抵税’的政策上。

    如今宝钞不能发行了,今年瞬间就少了数百万贯财源。

    “礼毕,散……”

    相比较元朝的粗放式管理,朱元璋敏锐察觉到土司正在不断强盛,因此他在元朝土官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考核、贡赋、征调等一系列规定,从而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土司制度。

    在这样的政策下,这些土司起码还能在名义上臣服大明,每年缴纳数百到数千贯等价金银来充当赋税。

    朱济熺、朱高炽、朱尚炳三人先后作揖唱礼,赢得朱元璋颔首后,便与朱元璋二人入了武英殿。

    比较他们,朱高煦则是与林五六、武章一等戌字百户的兄弟们其乐融融的吃早饭,玩些牌九等游戏。

    正因如此,朱元璋才会想要大力推行宝钞。

    明朝征服云南后,继承了元代在云南的这种制度,承认元朝授予各族首领的官职,并加以发展,增设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土守备、土巡检等土官。

    不过眼下的问题在于,曾经威震西南的沐英已经病逝,而何福、瞿能二人还在四川西南平叛,整个云南只有沐春兄弟几人能够委以重任。

    朱元璋一席话,便有近万户百姓遭受无妄之灾,要跋山涉水的前往云南戍边。

    说实话,朱元璋不太喜欢这三个孙儿身上的那种规矩感。

    面对云南戍边军户的不断增多,若是按照常例,眼下定有不少官员站出来上疏,认为这样太过劳民伤财,逼得百姓家破人亡。

    见朱元璋这么说,朱允炆只能点头应下。

    “是为朝廷……”朱允炆毫不慌乱,朱元璋听后却微微颌首:“过些日子再说吧。”

    朱元璋缓缓坐起,将床头的茶水端起来润了润嗓子。

    只是他们的年纪太大,朱元璋有些不舍得让他们前往云南平叛。

    “魏国公还在清剿沿海倭患,如果将他派往云南,那沿海的倭寇……”

    云南的土司制度始于元朝,完备于明代。

    书写了这份奏疏后,他将奏疏递给了李带班:“令人宵禁结束后立马送去户部,连同这份一起。”

    云南的金银铜矿数量,让它对大明的价值从单纯的军事价值上升到了经济、政治的层面。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