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2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靖难攻略 > 第106章 会厅议倭
    不过以当下的情况来看,浙江的倭寇肯定还有承受不住压力北逃的人,到时候北边的倭寇会越来越多,必须提前做好准备才行。

    这样的态度释放,让朱允炆有些动摇。

    朱高煦倒不是担心自己被罚,毕竟老朱对子孙的处罚也就那样,他担心的是王俭和戌字百户的兄弟们。

    若歙之松萝,吴之虎丘、钱塘之龙井……这是朱元璋最喜欢喝的三种贡茶,并且因为他要求的质量高,所以能贡入宫中的数量极少。

    “臣领命……”李景隆作揖应下,随后又道:“陛下让臣督平倭事宜,臣自然当肝脑涂地,不过眼下已经入冬,臣担心甘肃及西宁一带的羌人和番人会发生叛乱。”

    朱允炆还在猜想,朱元璋却在李景隆转述完了朱高煦的话后开口道:

    “魏国公珠玉在前,我自然不愿意落人之后,因此特来询问殿下平倭详解。”

    “只是让他给朕记住了,若是因他阳奉阴违而导致金州事件重演,那朕就只好出兵了。”

    瞧着他,老朱打心底的高兴,毕竟这是他留给朱允炆的卫国良将,虽然他的能力不如他父亲李文忠,但足够为朱允炆守下江山。

    说罢,他也上手将那小箱子打开,却见里面摆放着十根拇指粗的金条。

    “高炽,你也不用太担心,想来爷爷很快就会解除禁足的。”

    要知道便是走南闯北的他,也只是了解辽东东边的近海情况罢了。

    分析完一切,朱高煦也继续给出建议:“只要能封锁这两条海路,然后着重在朝鲜全罗及辽东金州近海一带搜寻,想必很快就会有所收获。”

    李景隆的话说完,旁边朱高炽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对面的朱允炆更是已经想到了朱元璋要解除朱高煦禁足的口谕。

    至于靖难之役,朱高煦复盘多次,也不敢保证自己能如自家老爹一般能击败李景隆。

    朱高炽低着头站在原地,朱尚炳与朱济熺则是小心翼翼的起身朝朱允炆作揖离场。

    对此,李景隆也没有否认,而是点头承认道:

    这样的话,让殿内坐着的朱高炽喜出望外,便是连朱济熺和朱尚炳都觉得朱高煦的解禁或许不远了。

    拥有三百万人口的朝鲜,也能拉出两万骑兵和数万马步兵,并且由于朝鲜地形问题,深入朝鲜作战必须要面对严苛的后勤问题。

    老朱一手调教出来,留给朱允炆的征虏大将军,在永乐一朝多次被弹劾,不得不避难于家中,直至永乐末年才病逝。

    “臣去二殿下住处时,他正在书房看书,院内还比较安静,与臣对话时的言行举止也都井井有条,臣以为二殿下应该是悔过了。”

    要是李景隆没有得了朱元璋的准许,那不仅仅是他要受罚,朱高煦和王俭他们也要跟着受罚。

    “今日辽东都司金州中左所送来消息,言中左所被倭夷入寇,全所被屠杀掳掠,只留下一片白地。”

    李景隆笑着开口,自己也端起了盖碗,如猛虎细嗅蔷薇般轻轻嗅着那淡淡清香。

    面对李景隆,朱元璋同样展现出了对家人的感情,但李景隆却没有立马起身,而是毕恭毕敬的向朱允炆、朱济熺等人行礼过后才起身。

    如果不是李景隆突然出现,现在的他还好端端的在书房里看书呢。

    明代一斤十六两,按照林五六的估计,这里起码有十六两黄金,市面金价折钱后差不多价值三百多贯。

    无聊的时候,他就喜欢用手指头四处翻翻,所以才能记得大致的情况。

    他的这个问题很关键,毕竟如今他这里除了朱元璋恩准的人以外,剩下的就只有戌字百户的兄弟可以来。

    “因此,必须造大船、多配火炮,重设澎湖巡检司,日常在澎湖巡检司巡检才行。”

    只是半个时辰,他便在西华门下车,步行前往了武英殿。

    后三人心里疑惑,但朱允炆却十分清楚,能由李景隆在武英殿内提起朱高煦的名字,想来朱高煦很快就要解除禁足了。

    待他们消失在殿内,朱允炆才缓缓起身,顺带瞥了一眼朱高炽那边。

    这并没有出乎他的预料,毕竟在他原本的预估里,朱高煦顶多就会被禁足一个月,因为之前比他还过分的一些藩王,也只是禁足了一个月,他应该也不例外。

    “或许对于爷爷来说,高煦并没有那么重要……”

    “召曹国公李景隆入殿~”随身太监得了准许,当即唱声召入李景隆。

    诸如甘罗、霍去病,朱文正等人,也不过只是在军事和政治上单独一方面有建树,而他虽然在单一方向不如以上这些人,可他胜在全才。

    朝鲜会拒绝大明的要求,而大明如果一意孤行,那恐怕李成桂终将与大明刀兵相见。

    “殿下,这是曹国公让人硬塞给您的。”

    伴随着武英殿门口的亦失哈唱礼声响起,殿内的众人手中动作停止,纷纷看向了门口,只有朱元璋轻声回应:“召”

    “殿下确实如宫里传出来的一样,知晓中外各国情况。”

    诸如朝鲜北部,原本隶属前元的疆土一直被李成桂占据,除了归还部分汉人外,李成桂没有一丝想要吐出这块土地的意思。

    如果不是朱高煦对平倭有高见,李景隆恐怕也不会与他有什么牵扯。

    可以说在辽东东北部,大明与朝鲜的较量一直没有停止。

    “如今倭寇在浙江面对杨文的围剿已经不堪重负,浙江倭寇分为两股逃亡,一股向南前往福建、两广和吕宋,一股向北袭击了辽东。”

    朱允炆简单安慰了一下朱高炽,便转身离开了殿内,去隔壁偏殿休息去了。

    一席话,将所有人的心吊到了嗓子眼。

    然而如果朱元璋的心思能被他们轻松猜到,那他也就不是朱元璋了。

    旁人或许还不知道,可朝中正四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又有哪个不知道和这两篇文章出自朱高煦之口。

    “有收获就行。”朱元璋颔首,但却又在下一秒捕捉到了李景隆脸上的犹豫,渐渐收起了脸上的笑容。

    这消息要是传到朝鲜,恐怕李成桂等人都会以为大明是来对付他们的。

    “赐座。”老朱侧头对随身太监吩咐,不多时一把椅子就出现在了李景隆身后。

    “如果按照殿下所说,我们就不得不带兵前往朝鲜的近海,可如此一来,恐怕朝鲜会对我们十分警惕。”

    “虽然这次倭寇数量数倍于中左所官兵,但也可见倭寇不同于寻常盗匪。”

    “你倒是好口感,只是闻一闻就知道了这茶的来历。”

    这在后世听起来像笑话的事情,在当下的局势下,却让人笑不起来。

    所有人被他这举动弄得一愣,而他在路过李景隆身旁时开口道:“九江,你随我在这武英宫外走走。”

    诸如那高丽沿海是否有岛屿,便是他也需要礼部官员解释才能明了。

    如今听完朱高煦的话,李景隆已经想到了怎么平倭,不过在平倭这件事上,他还有一些难题。

    朱高煦从王俭、林五六那边知道了平倭事宜由李景隆接手,自然能猜到他来的意图。

    见圣旨发出,朱元璋也特意询问起了朱高煦的事情:“伱去那院中,燕嫡次子煦可曾悔过?”

    瞧着这三百多贯钱,朱高煦笑的合不拢嘴,他感觉他要是多留南京几个月,说不定能带着几千贯钱回北方,能让他爹都眼红。

    对于眼下看似烫手山芋的朱高煦,李景隆十分清楚,所谓禁足不过是朱元璋上演的一出好戏罢了。

    因此,他们大多是在主要航道的附近来往,基本都是沿着近海行船。

    不过饶是如此,李景隆也依旧青睐朱高煦。

    “这确实……”朱高煦沉着点头,他很清楚如今的朝鲜是什么情况。

    明军在浙江围剿的倭寇一旦北逃,那么聚集在朝鲜西面的倭寇就会越来越多,即便自己不开口,李成桂也会想办法解决这些威胁朝鲜的倭寇。

    “又是一笔进账。”

    十四世纪的航海可不是后世那种可以随意进出深海的情况,在十七世纪以前,不管是商人还是海盗,都得顺着已经探明的航路行走。

    细数古今,能如他这年纪点评军事,干涉国政的人可谓少之又少。

    “曹国公李景隆求见陛下……”

    “北方的沿海情况比较简单,只要与朝鲜封锁了济州岛至对马岛、江南的海线,便足够关门打狗。”

    朱元璋沉着脸色开口,并对身边随身太监道:“派人去府军前卫坊传口谕,令燕嫡次子煦从今日起开始斋戒,不得有误。”

    李景隆起身作揖,并不打算与朱高煦谈论平倭以外的事情,不过这也并不奇怪,毕竟因为和藩王亲密而栽倒的勋贵文臣实在太多了。

    不仅如此,他还越过鸭绿江,让朝鲜军队不断地进攻已经名义上归顺大明的东海女真诸部。

    前世不管是出差还是开车,用地图毕竟是常态,而他又偏喜欢用卫星地图。

    朱元璋询问的很含糊,这让朱允炆心里有了猜测,倒是朱济熺、朱尚炳和朱高炽三人比较迷糊。

    听完朱高煦的建议,李景隆不得不感叹朱高煦居然能把朝鲜和辽东沿海的情况说的那么清楚。

    “曹国公慢走。”

    想到这里,朱高煦从林五六手中接过这小箱子,拎着它就回到了书房。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