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2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靖难攻略 > 第108章 云南告急
    明初武官想要晋升的难度可不低,尤其是杨俅这种上半年还只是一个百户官的人,按常理来说上次升为代千户后,他就应该沉寂最少一两年时间才能得到擢升。

    朱高煦要做的,只有根据成品硬度来不断调整比例,然后得到最好的比例后开始批量生产。

    尽管宝钞还有五成的实际价值,但朝廷还是损失了最少六十万贯的岁入来源。

    与之相比,明初的明军在第一步就卡住了,因为他们需要集结更多的人,所以他们在塞外待不了多久。

    不过,想要继续扩大以钞抵税的范围,就必须让朝廷能缓缓。

    至于具体的制造步骤,朱高煦则是两眼一抹黑。

    然而到了戚继光时期,明军已经拥有了各式模数正确的火炮和重型火绳枪。

    这二十三处矿山代表什么,他们都十分清楚,只要这些地方能投入生产,那大明的钱荒问题就会在之后数年被解决,到时候即便不发行宝钞,国库也能十分充裕。

    得益于前世南京博物馆的几门古董火炮,朱高煦将十六世纪的佛朗机炮和红夷大炮是记得清清楚楚。

    根据历史进程,朱高煦在火铳篇书写记载了火门枪和火绳枪的区别,然后又着重写了火绳枪和燧发枪的区别。

    或许是都督府那边估计考虑到他升迁太快,所以这次没有给他擢升,但即便如此,他也得了一个从四品宣武将军的虚衔,多拿了一份俸禄。

    “孙儿知晓……”朱允炆作揖应下,同时看向了前来殿内的李景隆。

    这还只是以钞抵税的第一次,如果后面继续将政策范围扩大,宝钞的价值或许真的会如高煦所说的一般,回升到如面额一样的价值。

    “给你们自己的耳房也添几斤煤,别冷到。”

    那近三十万贯税钱,恐怕都是苏松二府寻常百姓交上来的,与那些乡绅富户没多大关系。

    “如今动用火药开采后,虽然还能继续开采,但每年能产出的铜锭却不如之前估计的那般多了,而且成本也增加了不少。”

    林五六羡慕的说出了杨展带来的好消息,而朱高煦听后也略微一愣。

    朱允炆说罢,刚坐下的李景隆也有些惊讶这九华山铜锭数目。

    “工部估计,九华山每年能交出一百二十余万斤铜锭,可铸钱三十万贯。”

    就如朱棣第一次及第二次北征一样,朱高煦记得朱棣集结了十余万大军,结果等到斡难河之战和飞云山之战的时候,朱棣面对的局面却是以少打多。

    从杨文开始围剿倭寇算起,前后也有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了。

    朱高煦算了算,死在杨文手里的倭寇没有五千也有三千了,恐怕浙江沿海的倭寇都得到了消息,跑的差不多了。

    只是不等他开口,殿外便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

    在回收宝钞不能发行的局面下,户部每年都在亏损一百多万贯的赋税。

    “此外,二十九处矿山,有二十三处属于地方土官、土司的管辖范围内,朝廷探查出矿山后,许多土司都带兵将矿山围了起来,说是朝廷与他们定下过君子之约,不管他们辖内事物。”

    没有田地的那些人家,都得绞尽脑汁的去寻一份工来做,不然全家只能忍饥挨冻了。

    只可惜他还没付出行动,林五六就摇头道:“他们已经走了,不过走之前杨展给您带来了喜讯。”

    这些手工作坊包括了火炮、铳管、火药、水泥等等朱高煦能记起来的东西。

    有了这些人的帮助,清军又可以待更长的时间,于是投靠的人更多,那些坚持要打的蒙古贵族就陷入死循环了。

    九华山只是开胃菜,真正的大头在于朱高煦看山点矿所点出的云南矿山。

    “回爷爷的话……”朱允炆当着李景隆的面起身,毫不遮拦的说出九华山铜矿情况。

    话带到后,那兄弟没有停留,当即就马不停蹄的往回走。

    朱元璋顺着他的目光看了过去,李景隆见状也准备抬手作揖,将朱高煦所提及的倭寇事宜全盘托出。

    火绳枪,这玩意出现后,实际上就代表着游牧民族的巅峰过去了,这一点从明朝对游牧民族作战的结果就能看出。

    至于这些书上的内容,则是一些他前世记得的一些简易手工作坊的流程。

    朱元璋趁李景隆坐下之际看向朱允炆,询问着他眼下最关心的事情。

    朱元璋看向了朱允炆:“魏国公出镇云南的钱粮,让户部提早运送,最好提前一个月运输,另外明年从江西、福建、南直隶、浙江等地选民户两万编入军户,在临安、永昌、元江等地增设卫所。”

    在他看来,哪怕只能研制出火绳枪,那也足够自己应对日后的战争了。

    林五六话还没说完,朱高煦便从书桌上的一个木箱子里拿出一吊钱丢给林五六。

    六十万贯,这笔数目可不少,便是支持江南全境以钞抵税的朱允炆都不由手心发汗,朱高炽等人更是暗中咋舌。

    想到这里,朱高煦也在不断搜罗自己脑中可实现的一些技术,试图将它们跨越百年、乃至数百年的时间,提前在这个时代将它们应用上。

    清朝在使用与戚继光时期差不多的火器对准噶尔作战时,往往能动用更少的军队,以少打多的压制准噶尔。

    不过这也让朱高煦了解了洪武、永乐年间明军对蒙古人的战力压制有多么令人窒息。

    “陛下,曹国公府求见……”

    军队少了一半,那补给难度可能就只有三分之一乃至四分之一了,这也就意味着军队可以在草原戈壁等待的时间更长。

    朱高煦吩咐了林五六一句,可林五六却笑着打趣:“我们都是糙汉子,习惯了……”

    朱允炆在朱元璋的提醒下回过神来,拿着奏疏继续说道:“苏松二府和南直隶的赋税黄册已经交上来了,册上说二府收取赋税折钱为一百四十六万四千三百余二十七贯三钱,实收二十九万六千四百二十七贯五钱三分,其余皆为通行宝钞。”

    试想一下,如果明军能做到以一当五,那只需要在正面战场击溃鞑靼本部一次,剩下就完全可以将明军分散为十几支千人规模的骑兵深入大漠,不断的骚扰突袭蒙古诸部。

    朱元璋心思一动,但此时李景隆也走进了武英殿,并对他五拜三叩。

    首先是他不懂这些东西,其次是他记得明代的铸炮技术哪怕丢到了明末都是世界先进的,唯一和西方差距的只有模数问题。

    尽管嘉靖和万历没有给予他这样的机会,但一百多年后的清朝验证了他的话。

    因此在朱高煦看来,对南边需要火炮来攻城拔寨,对北边则是需要火绳枪来火力压制。

    可问题在于,朱元璋不愿意放弃自己剩余生命的这些时间,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所以他要趁着自己还能活动,提早将大明朝的各项事情做好。

    只要有了水泥,那再配合上开平卫原本的城墙,朱高煦有把握在很短时间能加固加高开平卫城。

    “他们还说,若是朝廷愿意将矿山交予他们,他们愿意将每年的差发翻一番……”

    林五六将钱收了起来,同时回答道:“河柴最便宜,每百斤五十文,干柴每百斤八十文,那煤炭每斤二文。”

    整个江南的宝钞价格在秋税过后,基本维持在了一贯值钱五百文的局面,其余诸省也基本回升到了四百文左右。

    对于朱高煦的话,李景隆没有太多怀疑,他让掌事准备马车,简单换了套常服后便出了国公府,往宫里赶去。

    听着这物价,朱高煦也只能感叹百姓的日子困难,以及生产力落后带来的食不果腹。

    寒冬时节,各类物价都涨了价格,诸如煤炭柴火和棉花之类的御寒物资更是上涨了三到四成的价格。

    在火炮篇里,朱高煦比较在意并描写的就是火炮的模数问题,其它关于铸造技艺之类的他并没有写。

    “起来吧,赐座……”

    况且,如今以钞抵税需要额外的岁入来补贴国库,云南的金银铜矿就是国库唯一的指望。

    万一哪天杨俅百年,杨展立马就能参加考校,然后继承东海所千户的官职,这也难怪杨展回来特意告喜。

    至于水泥,朱高煦不敢保证它的硬度是否能如后世那般,可起码它十分容易制造,并且比起用粮食制作的三合土,水泥所需要的石灰石、黏土和铁矿在塞外都容易获取,并且足够省钱。

    朱高煦个人并不会制造什么先进的火器,因此在这篇书上,他记载了这个时代工匠一点就通的一些火器。

    “招呼你添,你便添就是,钱的事情不用担心,离去时也挑几担各回你们家中。”

    朱元璋头也不抬的开口,吸引了朱允炆等人的注意。

    “三司奏疏之中书写其规模,认为可开矿场二百余座,但云南百姓不足,只能维持大约四十座场。”

    “这二十九处矿山,主要集中于武定、楚雄、姚安、大理、丽江、永昌及临安等府。”

    十几万大军出塞,能抵达前线的只有两三万人,这就能说明很多问题了。

    除了这些他能记住的东西,剩下的便是一篇篇类似论文的研究文章。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