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2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靖难攻略 > 第137章 欲要北征
    不出意外,同年五月老朱就会驾崩,同年七月朱允炆着手削藩周王,那时朱允炆就会开始对诸藩有防范,而自己能拿到俸禄的时间只能在五月前,五月后朱允炆即位就不一定会被自己发俸禄了。

    哪怕洪武三十一年的俸禄发出来了,但建文元年的俸禄却有很大可能不会给。

    十二月,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

    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对朱棣加以监视,朱棣也只能装疯卖傻来求一条活路。

    如果说洪武三十一年是朱允炆对周藩的报复,那建文元年就是彻底与藩王撕破脸了。

    建文元年四月,朱允炆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

    湘王柏惧,无以自明,阖宫焚死。

    齐王被软禁在南京,代王被软禁在封地大同。

    六月,朱允炆再削岷王,废为庶人,徙漳州。

    不到一年时间,周、齐、湘、代、岷五王被削,老朱已就藩的十九个儿子被废四个,其中一个自焚而死。

    一下子干掉了四分之一还多的藩王,这让所有人人人自危。

    最终在岷王被废后一个月,朱棣以八百王府护卫起兵靖难,擒杀张昺、谢贵,并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遂据北平……

    洪武三十一年的粮食,很有可能是朱高煦能到手的最后一笔粮食,所以从洪武三十年秋收,百姓可以自给自足后,他就要尽最大的可能开始存粮。

    这其中局面里,朱高煦面对最大的阻力就是东北的气候。

    从十月开始,三万卫以北就会开始大雪纷飞,一直到来年三月末才能通车。

    这代表有六个月的冬期是他无法向外获得补给,所以他要存粮,只能在洪武三十年十月以前进行。

    算上运粮时间,他必须得在八月前完成运粮的事情。

    仔细算下来,朱高煦只有两年的时间……

    靖难之役打了四年,而自己如果要参加,很有可能会面临大宁卜万、刘真和辽东杨文、吴高、平安五人的围剿。

    大宁与辽东合起来起码有八万战兵,而在历史上,因为要防守兀良哈、女真和鞑靼本部,刘真与卜万、杨文吴高这两个方向的统帅只各自率领万余兵马包围燕山山脉,进攻永平城池,防止朱棣北逃草原。

    可如今朱高煦自己身在吉林城,即便辽东东部还要防御朝鲜和建州卫女真,但能调动出来打自己的也有不少于三万兵马。

    要是朱允炆集中力量对付自己,把刘真和卜万麾下的大宁兵马也调来,朱高煦很有可能要独自面对四到六万的大宁、辽东精锐。

    面对这样数量的敌军,朱高煦压力不大是不可能的,何况如今的他手中只有一千多人。

    想到这里,朱高煦深吸了一口气,他最理想就藩的地方是开平,但因为老朱的防备,自己还是被调到了吉林城。

    凭借吉林城,他想要和辽东、大宁的四到六万机动军队作战,哪怕努尔哈赤和八旗再生也不一定打得过。

    刘真、卜万、陈亨、杨文、吴高、平安这群人都是军功斩首上万乃至数万的存在,即便努尔哈赤来了,同等兵力下也不敢说能稳赢。

    朱高煦如果只有一千多人,那即便他是韩信项羽在世,无论如何也是打不过这两支军队的。

    他必须要在剩下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尽可能的扩编军队,而养军就需要钱,就需要粮食。

    存钱、储粮……这就是朱高煦在两年内必须完成的任务。

    “府库的毛皮人参和各类药材,价值超过十二万贯了吧?”

    朱高煦看向了亦失哈,由于只有一盏油灯,因此殿内有些昏暗,但这并不能阻挡朱高煦那灼热的目光。

    与他的目光对视后,亦失哈点了点头:“获利起码能达到十二万贯,这次杨彬用来运粮的车辆,估计刚好可以将这批货物运到南边。”

    亦失哈的话让朱高煦颔首表示认同,随后他又盘算起了北边的情况。

    “我若是击败西阳哈,你以为可以从各部召集多少男丁参军?”

    借女真人来增加军队数量,继而围剿北边不服大明的部落是朱高煦早就定下的布局,亦失哈自然也知道。

    对此,亦失哈思考片刻后才说道:“当下若是殿下想,那善出堡最少能出百来人,弗提斤城最少可以派三百人听我们调遣。”

    “不过这兵权虽然在我们这,但这些人的亲眷都在善出堡和弗提斤城,一旦我们势弱,说不定他们就会把人马调回去。”

    “倒是剿灭西阳哈后,奴婢估计仅这两堡就能出六百人,其余四十六个寨堡能陆续出一千五百人左右。”

    亦失哈先说了当下能出兵的部落,不出意外,四十八个寨堡只有两个与他们关系最近的愿意出兵。

    至于其它的寨堡则是不敢下注,毕竟从七月初五开始,西阳哈一连焚毁了悬挂渤海旌旗的六个寨堡,为此许多小寨堡都将渤海旌旗撤下,朱高煦原本好不容易通过贸易建立起来的威名也遭遇滑铁卢。

    不打西阳哈,他在这关外之地就成了笑话。

    尽管朱高煦不在乎旁人眼光,但这一战牵扯到了他的利益。

    击垮西阳哈,击破与他站在同一反明阵线的部落,是朱高煦能最快建立关外威名,并且能获得大量人力、男丁的道路。

    想到这里,朱高煦缓缓起身:“去休息吧,明日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处理。”

    “是……”见朱高煦只是询问,而没有透露任何想法,亦失哈知道自家殿下恐怕在谋划着自己想不到的大事。

    他没有多嘴询问,而是如朱高煦所说的一样返回了自己的屋子睡觉。

    他们二人休息了,只是南边的人却没有休息。

    伴随着朱允炆、朱允熥及朱高炽等世子长大,老朱也在天下勋贵文臣之中开始为自己成年的子孙们选拔妃嫔。

    由于此次选拔涉及颇深,许多亲王、世子、郡王都涉及其中,因此引来了不少报名的勋贵文臣。

    乾清宫里,朱元璋翻着一本本写有勋贵文臣之女的名单,旁边坐着许久未曾露面的郭英。

    “这些勋贵之女适合亲王和世子们,就是不适合允炆他们几兄弟。”

    朱元璋抖落着手中名单,倒是郭英开口建议道:“光禄少卿马全之女听说知书达理,又懂得持家。”

    “相貌如何?”

    与清朝注重血统,满蒙血统优先,汉人女子不行不同,朱元璋本人对除皇后以外的妃嫔并不忌讳血统,他只忌讳后宫干政。

    因此为了谨防后宫干政,避免权臣和后妃勾结祸乱朝纲,朱元璋在朱标死后就给他的儿孙们制定了几点选妃的基本要求。

    每次的选妃都由内廷的宦官被派遣开始,如今年被朱元璋本人派出的宦官就有两千余人,他们分别前往全国各地去挑选十三到十六岁之间的女子。

    这些女子被选中后,会被宦官带着回到京城,然后从身高胖瘦中挑选,不符合规定的人就会被淘汰掉。

    到了第二轮,外廷的太监们会挑选的十分仔细,不管是皮肤、五官还是头发都要被细细的查看,身材是否丰腴也在必看的行列内。

    除了外表,还会让少女们报出自己的籍贯,姓名,年龄等情况,以便观察少女的嗓音。

    像公鸭嗓,结巴,大舌头都在淘汰的行列。

    最后还要用尺子仔细的丈量少女手足的尺寸,并且会让她们走上一段路,看看这些人的仪态。

    像骨头粗壮的,大脚的,举止不优美的又被淘汰一批,只有最后达标的人才能进入下一轮选拔。

    在这一轮,评委秀女的就是内廷之中有等级的宫女了。

    所有秀女需要在隐秘的房间里脱光衣服,被查验是否有异味,身材是否匀称,皮肤是不是细腻,身上有没有什么缺陷。

    经过了严格的贴身检查之后,这些人才能见到内廷中被老朱选为评委的妃嫔。

    当下这一流程已经到了最后一程,而这次挑选的五千秀女中,留下的只有一百七十二人。

    老朱得在这一百七十二人中选出自己的儿媳妇和孙媳妇,这让他有些难以选择。

    “武官的女儿强壮能生养,只是身材太高了,容易压到身边人的的气势。”

    “你说的那个马全之女在这名单上吗?身高几何?”

    老朱询问郭英,郭英却不紧不慢道:“应该在,那女子我见过,大约五尺左右,正巧合适。”

    “回头我看看……”老朱没有干脆应下,而是选择了再考察考察。

    想着,他看向了手上的名录,对上面的一个名字感了兴趣:“这个张麒之女不错,身材和性格都很适合高炽。”

    “确实不错。”郭英看了一眼名单,点头附和。

    他这边说完,老朱那边就圈了红,朱高炽的世子妃就这样定下来了。

    不过圈完红后,老朱忽的转过头来,对着郭英叹气道:“这些女子都不错,就是高煦生的高大,恐怕这些柔柔弱弱的他看不上。”

    “陛下可以选一些有点英气的女子……”郭英还没有察觉到什么,本着好心推荐道:“吴良和吴……”

    他还没介绍完,老朱却突然打断道:

    “我听说你家有两个孙女都生的英气,上马能射箭,下马能刺绣,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不在名单里。”

    “我想,她们二人配高煦正好,你以为呢?”

    “……”听着老朱的话,郭英本想生气,但最后却叹气道:“陛下,她们才十二……”

    “高煦也才十六,差不多差不多,事情就这么定了,你挑一个适合高煦的,我也不要多。”

    朱元璋自我满意的点头,拿着朱笔就当着郭英的面,给他两个孙女的名字填了上去,然后笑呵呵的把名单和朱笔递到他面前,老脸灿烂:

    “来,你选一个吧……”

    (本章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