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2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靖难攻略 > 第224章 风起云涌
    他们一边交流一边往家赶去,却见整条巷子早就被官兵包围起来,而他们的家人则是狼狈的坐在巷口。

    “怎么了?怎么不回家?”

    “被赶出来了,他们说要去平叛,军营不够住,让我们把屋子腾出来,我们不让,他们就动手把我们拽出来了。”

    “爹,我们的粮食还在里面呢,都被他们吃光了!”

    “畜生!!”听着自己的家居然被抢占,本就被马匹撞了的牧民们不服气,可他们又不敢去理论,只能压着脾气把家人安置到了没有受难的亲戚家。

    待安置好了一切,他们几人才凑在了一起。

    “这群家伙撞了我们也不道歉,分明就是不把我们当人看。”

    “我听说燕王对我们蒙古人很好,我们干脆把消息带给燕王,说不定还能换几只羊。”

    “对!反正粮食被吃光了,等不到秋收我们都得饿死,还不如直接去给燕王报消息,说不定能换些好处。”

    几人一合计,当即便趁着天色未黑,从居庸关内走出,徒步往北平城走去。

    上百里路程,他们连续走了三天,身上带的糙米吃完了就去捕鱼,用石头打些兔子来吃。

    由于北方人口稀少,野物丛生,想要猎些东西还是比较容易的。

    熬了三天,他们在清晨见到了北方外围巡哨的塘骑,并禀告了来意。

    消息经过塘骑,很快就传到了北平的朱棣耳中。

    此时的他还在令全军将府库粮食半数通通制作为军粮,为南下做准备。

    当他得知居庸关调集兵马的消息后,当即便与左右的张玉与朱能二人合计:“那旌旗打着房字旗号,必然是房昭。”

    “这个人俺知道,不足为惧,俺们可以趁着他们出关时与他们正面决战,只要剿灭了他们,便能拿下居庸关,进一步将怀来的储备仓拿下!”

    他话音落下,便回头对那塘骑道:“让老大接见那几个百姓,给他们发十贯钱,再发一匹骡子和一车粮食给他们。”

    “是!”塘骑应下,随后转身离开了制作军粮的营地。

    朱棣已经开始准备,而历经三日的朱允炆也在同一天先后接到了来自北平与辽东的急报。

    “北平、永平二府除了蓟州有抵抗,其它人一箭未发便投降了”

    “还有辽东,吴高不是被那群武官称名将吗?怎么连三万卫都守不住,白白将数万石粮食交给了朱高煦!!”

    紫禁城武英殿内,朱允炆难得失态,可这样的情况换谁都无法镇定。

    一个月前还信誓旦旦对自己说削燕必然成功的群臣,眼下纷纷低着头,只有郁新好像事不关己的站在原地。

    朱允炆看着他十分扎眼,但他也知道郁新督管户部的才干无可替代,因此只能忽视他。

    “陛下,北平削藩失败全因张信投敌,至于辽东削藩失败和三万卫被夺,则是在奏疏之中写的清楚明白。”

    齐泰虽然知道削藩失败的真正原因,可他还是在为朱允炆找补,并且谏言道:

    “那渤海庶人在高皇帝时期便私下囤积马匹,因此行军速度远超我军,吴高虽然已经有了防备,可丢失三万卫是必然的事情。”

    “也因他早有防备,这才没有让数万大军被困关外,三万卫粮食也没有预期丢失的那么多。”

    “眼下只要他按照奏疏上所说一样,在铁岭死守一个月,那渤海庶人终究逃不过兵败身俘。”

    “若说唯一要关心的,应该是盘踞北平的燕庶人。”

    齐泰整理了思绪,见朱允炆也将目光放到自己身上,他继续道:“燕庶人麾下兵马应该已经不少于四万,除去驻守各城的兵马,可调动之数不少于两万。”

    “眼下,房昭等人已经聚兵居庸关,两部人马三万五千余人,加上开平五卫还未南调的兵力,应该可以凑足五万人。”

    “有房昭他们在居庸关一带,足以牵制朱棣两万兵马。”

    “月前,陛下已经调长兴侯前往开平,都督徐凯前往河间。”

    “眼下开封聚集山西、陕西、山东、湖广和直隶等十三万大军,都督徐凯也率领五千骑兵在河间府驻守。”

    “只要陛下下发旨意,待粮草备齐大军北上,燕庶人即日可平。”

    “此贼父子二人,拥兵不过五六万,如何能抵挡朝廷近二十万大军。”

    齐泰的谋划很不错,原本士气低落的群臣们也纷纷提振了士气。

    见状,朱允炆稍微恢复平静,沉着下旨:“传旨,着长兴侯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驸马都尉李坚、都督宁忠为副将军,必要在入冬前率师分兵并进北伐,平定燕庶人叛乱。”

    “陛下……”朱允炆才说完,一直没开口的郁新却开口了。

    群臣将目光投向了他,而郁新则是作揖道:“半月前,刀干孟降而复叛,云南都司粮草已然不济,须得从广西、湖广、四川等都司调拨粮草,请陛下准允。”

    “又来了……”听着这些烦人的糟心事,此前还是皇太孙的朱允炆在处理时还能平静对待,可当他坐上了皇帝大位,再回过头来看这些叛乱奏疏的时候,他只觉得无比烦心。

    自己才即位一年,便是西南土司叛乱,北边朱棣父子作乱,地方之上还有不少蛮夷鞑官造反,也不知道当初皇爷爷是如何镇定面对这种局面的。

    “准了!”朱允炆拂袖应下,齐泰也报来了一个好消息。

    “陛下,总兵官宋晟传来消息,月前胡人王庭动乱,鞑靼大汗额勒伯克被瓦剌王乌格齐哈什哈所杀,胡人动乱,无力南下。”

    “好!”听到这则好消息,朱允炆总算被提振了心情,开始有条不紊的下令。

    “着令魏国公速速平叛,此外再令吴高死守铁岭,勿让渤海庶人越过铁岭一步。”

    “陛下圣明……”

    见朱允炆这模样,群臣纷纷唱礼,只是在他们唱礼喝彩的时候,朱高煦也带着他麾下四万兵马抵达了三万卫。

    旌旗招展,在风中猎猎作响。

    四万余渤海大军抵达三万卫城外扎营,随军南下的那一千多辽东官兵总算回到了辽东,他们的家人大部分都在三万卫,因此来到这里,确认了家人无碍后,他们便连忙回营表示投效。

    加上他们与三万卫原来的守军,朱高煦的靖难大军已经达到了四万三千之巨。

    “殿下,幸不辱使命!”

    三万卫指挥使衙门内,当刘昭将代表三万卫的《黄册》与《粮册》交出时,朱高煦也没有食言,当即开口:“今日起,你便是三万卫的指挥使,与你南下之人,与你大开方便之门者,皆按我承诺的拔擢!”

    “谢殿下恩!!”

    刘昭身后许多朱高煦熟悉的面孔纷纷作揖,显然这才刘昭能顺利拿下三万卫,少不了他们的助力。

    “三万卫内三千兵卒与之前北上的那一千多兵卒尽数交给你们统辖,官职升上去没兵的不用担心,吴高不足为惧,你们很快就会有自己的兵马了!”

    朱高煦承诺过后,也入座了衙门内主位,示意他们坐下。

    一些官职低于指挥使的人识趣退下,最后留下的只有女真八卫,汉兵五卫及神机三营等十六位指挥使。

    望着这壮大的队伍,朱高煦喜于言表。

    他当着众人的面翻看了两本文册,大致了解了三万卫的情况。

    “粮食运五万石北上给吉林城,刘昭你派五百兵马护送。”

    朱高煦看向刘昭,对其开口吩咐,随后继续道:“剩下的两万五千石粮食和二千石豆料,留下一万石粮食给三万卫的军民以备不时之需,其它的我们带走。”

    朱高煦安排着一切,这批粮食豆料,差不多可以让全军吃上半个月。

    算上之前消耗的,他们应该还能撑四十天左右。

    四十天内,他必须拿下吴高。

    “整兵训练,另外搜查三万卫城内的行商,若是有押运粮食前来的行商,从府库之中那两万贯钱中拨去给他们,将他们的粮食收购。”

    朱高煦交代着,刘昭却作揖道:“殿下,末将已经查过了,城中有行商十二支,可是粮食都被南兵提前买走了,如今除了军户们手中的粮食,便只剩下府库中这点了。”

    “无碍……”听到这消息,朱高煦也不在意,而是对随着自己南下的长史孙铖交代道:“你带着你手下那帮人从即日开始帮三万卫百姓削除军籍,恢复民籍。”

    “另外按照老规矩,从当下那四千多人里选出三千锐卒,每人授十亩参军田,剩下十二余万亩耕地尽数发给城中两万六千余百姓,耕牛挽马也按照吉林城的规矩下发。”

    “若是耕牛挽马不足,那就从吉林城那边调,正好趁着运粮过去,将挽马耕牛带来。”

    吉林城十七万百姓,却有耕牛挽马骡子合计八万余头、匹,本就十分饱和,带个几千头南下不是什么大事。

    “殿下,这均田之后,三万卫的粮食如何自处?”

    孙铖询问关键的问题,要知道在渤海因为粮食获取困难,因此渤海只需要记下每家每户分田数量多少,并不用按照田地产出来分配粮食,而是统一的交出口粮。

    这样大锅饭的制度,只适合开荒时期的渤海,却不适合三万卫,因为三万卫的田地中不止有军屯田,还有独属于军户的余田。

    余田虽然被课以重税,但收获的粮食起码都是军户家属自己的,这是渤海不曾有过的现象。

    孙铖询问,也就是询问朱高煦是否要定下渤海自己的赋税制度。

    这个问题,朱高在入关这一路上便已经想过,因此他开口说道:“从今年秋收起,各家各户各自收获自家所划田地粮食,每亩土地就地征收正赋,赋率为五赋一,其余过往杂税皆摒弃。”

    二更应该在十二点左右写完,因为要弄三都司的局势图给你们看,更新会稍微晚些

    (本章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