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2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靖难攻略 > 第298章 南征北讨
    更重要的是,云南的价值已经被朱高煦挖掘出来了,眼下云南的矿产已经在他的指点下被探明大部分,甚至到清朝嘉庆,云南的金银铜矿探明情况也不如现在。

    正因如此,大明才能从西南获取每年二百余万贯价值的金银铜钱。

    也是因为如此,满朝官员都不抗拒对云南的投入,因为他们知道对云南投入越大,云南的回报就越高。

    相比较之下,开采难度不低还没有基础的安南对大明的吸引力甚至不如孤悬海外的吕宋大。

    只有物理快速的办法,才能让大明在交趾这片土地上获取到这个时代最为珍贵的土地资源。

    朱高煦虽然没有掌握安南的耕地情况,但从他们能养活三百万百姓来看,耕地应该不低于一千万亩。

    如果能通过正常的战争来减少安南的数十万男丁,那就能多出二三百万亩耕地。

    这些耕地如果发给迁徙安南的卫所汉人,那便能让汉人在当地站稳脚跟。

    只是这样的办法,朱棣敢不敢用就另说了。

    想到这里,朱高煦看向了朱棣,可朱棣显然不希望用这样血腥的方式拿下安南。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朱高煦开口提醒一句,他可不希望大明像历史上一样既要还要,最后弄得两头不是。

    但凡明军在安南坚决点,黎利连蹦跶的机会都没有就被镇压了。

    只是即便他这么说,朱棣却还是摇头道:“朝廷可以效仿盛唐,将安南的男丁迁徙到两广,再在安南多置卫所。”

    “那要置多少卫所?”朱高煦当着诸将的面质问朱棣,朱棣却在盘算过后开口道:“三十个卫所如何?”

    “三十个卫所最多能拉出五万战兵,想要控制安南怕是不容易。”朱高煦摇了摇头。

    “六十个卫所,十万战兵搭配你的火器,足够弹压他们了。”朱棣似乎下了决定,并劝阻朱高煦道:

    “军队开启屠刀容易,想要收回就困难了,你为将多年,应该了解。”

    “是”朱高煦在心底叹了一口气,但很快又察觉了朱棣的心思。

    显然,朱棣是认可自己所说的快办法,只是他不想让朝廷的军队干这种事。

    既然如此,那不让朝廷的兵马干这种事不就行了?

    “征讨安南如此人口庞大的叛逆,仅凭朝廷的八万兵马显然不足,不如向三宣六慰和各地土司征调兵马如何?”

    朱高煦准备让土司背黑锅,反正大明要改土归流,到时候完全可以用土司在安南劫掠作为借口之一。

    土司军队的纪律肯定不能和明军相比,只要没人管他们,他们能把安南的地皮都刮干净。

    “你觉得征调多少合适?”

    朱棣果然认可了这一办法,朱高煦闻言也看向了椅子上的沐春。

    “敢问黔国公,云南、广西及四川行都司、贵州、三宣六慰等地土司可以征调出多少兵马?”

    “十余万……”沐春的政治头脑不比沐英差,对于这父子二人的戏码他已经看了个清楚。

    “能征调多少就多少吧。”朱棣开口定下征调数额,沐春闻言便知道朱棣想用征讨安南来消耗土司的实力。

    只要明军使用火炮轰开安南城门,然后派土司军队率先入城,那都不用自己吩咐,恐怕他们自己……

    “好了,事情便这样定下了,明年入冬出兵安南,若是云南广西的粮草不济,便从四川和湖广调遣。”

    朱棣不想继续这个话题,毕竟说多错多。

    见此情况,沐春等人也先后起身作揖:“臣等告退……”

    说罢,他们缓缓退出武英殿。

    在他们走后不久,朱棣才看向朱高煦:“日后这种事情,你还是少在诸将面前说,理应在私下说,而且最好隐晦些。”

    “儿臣谨记。”朱高煦颔首应下,朱棣见状也开口道:

    “你能从安南那里弄来这么详细的情报,看来你的西厂办的不错。”

    这是朱棣首次提及西厂,同时也在试探西厂对外的情报能力。

    他将朱高煦能掌握安南情况的事情归结到了西厂身上,但实际上朱高煦能这么清楚安南的人口情况,是因为他前世看书的时候历史写过这一篇章。

    那篇文章里贴上的都是明军征讨安南后清点的数据,不仅有人口情况,就连安南有几头牛、几匹马、几艘船、几头大象都写了个清楚。

    唯一的缺憾就是耕地情况没有写,不然朱高煦所掌握的情报还能更准确。

    不过既然朱棣把自己的情报来源归结到西厂身上,朱高煦也刚好将计就计。

    “确实如此,西厂主要对外。”

    朱高煦坐在了一旁椅子上,对朱棣“开诚布公”的给出回答。

    朱棣听后,脸上也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

    只是这表情没持续太久,他便暴露了本性。

    “你说安南的情况你掌握的这么精确,那漠北鞑靼和瓦剌的情况,还有你早年说过的帖木儿国的情况如何?”

    朱棣询问鞑靼和瓦剌是本能,询问帖木儿国则是因为早年朱高煦夸大的太厉害,以至于现在的大明都还在防范帖木儿。

    “瓦剌和鞑靼本部也就几十万口,能拉出的明甲战兵顶多十万。”

    “至于西边的帖木儿,他眼下正在波斯与波斯人交战,根本无力东侵。”

    “况且据儿臣消息所知,别失八里(东察合台)新君对于帖木儿并不服,试图依仗朝廷去对抗帖木儿。”

    朱高煦将自己知道的情况大致说出,可能细节上有差误,但总体来说应该没问题。

    “嗯……北边的消息倒是与俺知道的差不多。”

    朱棣摸了摸自己的大胡子,随后才开口道:“安南的事情,你自己看着去办,迁徙人口的事情,俺准备从广东迁徙广西,从广西迁徙至安南。”

    “第一批至少迁徙二十万,设立三十个卫所,然后陆续还要迁徙。”

    在人口迁徙上,朱棣的想法和朱高煦差不多,不过朱高煦想迁徙的更多些。

    “可以从福建迁徙至广东,广东迁徙广西,广西迁徙安南。”

    “儿臣估计在二十年内迁徙百万汉民入安南,那安南就能被朝廷彻底掌控了。”

    朱高煦说出自己的想法,可朱棣却皱眉:“福建人口并不多,迁徙当地会不会被抵制?”

    “不会。”朱高煦摇摇头,他很清楚福建的情况,因此和朱棣解释道:

    “福建因为闭塞,存在的家族与乡绅富户并不少,单论人口来说,福建人口四百万,耕地却只有一千二百余万。”

    “三亩地能否养一人,父亲应该比儿臣了解,但从耕地和人口来说,福建已然十分危险。”

    福建的土地问题在明清尤为严重,由于地方闭塞,因此朝廷往往不重视这里。

    可是实际从永乐后期,这里的阶级矛盾便十分明显,宣德年间朱瞻基的坐视不理,更是让福建矛盾加重。

    到了正统年间,朱祁镇的目光还停留在西南的时候,福建矿工发生起义,原本只是几千矿工不堪矿课压榨的起义,却因为土地矛盾而迅速发展为十数万人。

    朱祁镇派陈懋出兵镇压不久,北边瓦剌叩关,然后朱祁镇就陷入了三线作战的局面。

    再往后便不用多说,朱祁镇坚持三线作战,结果被抓到了漠北当留学生。

    总之福建矿工起义的问题,本质也是利益和资源分配问题。

    福建的矿课负担确实重,但普通百姓的负担也不轻。

    三亩地即便产出六石粮食,上交官府后便只能紧巴巴的过日子,一旦家中人口增多,都不用几代人,只需要再多一代人,那就会遭遇吃不起饭的情况。

    闽浙两地百姓从永乐后期开始,就一直面对这种局面,经过正统年间镇压后矛盾被缓解,可到了明代中后期,讨生活的百姓只能走私去南洋生活,因此嘉靖年间的走私商人和倭寇也主要以福建、浙江为主。

    朱高煦可以笃定,只要他开出足够丰厚的迁徙条件,那别说迁徙广东,就是直接迁徙福建百姓去安南,他们也敢举族搬迁。

    “反正安南的事情,俺今日开始就交给你了,俺不再插手,但是北边的事情都得俺过目再拍板。”

    朱棣对朱高煦处理政务还是比较放心的,只要他步子不迈太大,那基本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他现在想的,是在平定安南后,如何出兵收下漠东。

    “儿臣领命。”朱高煦应下,不过还是补充道:“漠东收复后,可以慢慢增设卫所……”

    “行了”朱棣打断,话语中透露着埋怨:

    “俺要打你不让,现在还没打你就想着后面的事情,你先把安南的事情弄好再说吧。”

    说罢,朱棣拿起了一份奏疏,靠在龙椅上,用奏疏挡住了与朱高煦对视的目光。

    “呵呵,既然如此,那儿臣告退……”

    见朱棣这副模样,朱高煦便轻笑着作揖回礼,随后笑声爽朗的离开了武英殿。

    倒是在他走后,朱棣放下奏疏抓了抓胡子:“安南……”

    他呢喃着安南,紧接着啧啧几声:“跟老二一比,俺都觉得俺太圣贤了。”

    (本章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