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2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靖难攻略 > 第299章 满载而归
    一辆马车之中,解缙收回了探出窗户的身子,不满的抱怨起来。

    与他同乘一车的,还有杨士奇和三名官职不大的文官。

    杨士奇虽然只是翰林编撰,可他在江西文坛名声极大,因此也被朱棣委任为左中允。

    除他与解缙外,另外两名文官则分别是右庶子胡广,国子监祭酒胡俨,翰林院侍讲金幼孜。

    单从官职来看,他们似乎可有可无,但他们除了本身的官职外,还有殿阁大学士的身份。

    若说殿阁大学士兴许让人不太熟悉,可若是说起它的另一个名字“内阁”,那就有不少人熟悉了。

    眼下还是永乐年间,殿阁大学士并无实权,只是皇帝的顾问,类似后世的秘书职,还没有进化到明代中后期那种拥有起草诏令,代皇帝批答奏章,实际掌握宰相之权的权力。

    不过即便如此,他们也是每日距离皇帝最近的人,因此官职虽低,地位却很高。

    “近来东宫放出消息,准备把西洋划为民间海上自由贸易的地区,闽浙与江东海商得了消息,各有盘算。”

    “他们有了盘算,庙堂之上的浙东与江东官员便只能专心在下西洋这件事上,我们也提早准备准备,借着这个机会寻一些优秀的士子,等待来年启奏陛下开办科举。”

    解缙缓缓开口,众人深以为然,杨士奇也开口道:“王直、王英、周述、李时勉这四人不错。”

    “籍贯是……”胡广试探开口。

    “均乃我江西子弟。”杨士奇回答,解缙也颔首:“家乡子弟较其它地方,终归明些事理。”

    “六部无我高官,若是科举,恐怕会差人一步。”

    胡广担心着,可解缙却笃定:“我江左文风兴盛,如何需要担心此事?”

    “相较于此,不如将心思放到东宫身上。”

    解缙的声音压低几分:“东宫那边的税务司虽没有行动,可只要他们存在,那丈量田亩一事便时刻都有可能。”

    听闻田亩丈量一事,众人纷纷紧皱眉头。

    眼下江西耕地四千万亩,这其中数量上的水份是很少的,但田亩质量的水份却很大。

    得益于两宋和洪武年间对江西水利的修缮,江西的耕地质量实际上并不差,可到了缴纳赋税上,江西四千万亩耕地所缴田赋的夏、秋两季粮食却只有二百六十余万石。

    这个数量虽然也不少,但相比较耕地数量差不多的山西就差太多了。

    三千九百余万亩耕地的山西缴纳田赋二百八十余万石,比江西耕地少还交得多,这其中原因除了老朱给山西的税率与江西不一样外,更重要的是江西许多田亩和户口都被地方上的胥吏与里长、粮长更改了性质。

    与江东富户把上户改为中户、下户,把上等水田改为下等旱田一样,江西也这么办。

    或者说不止是江西,而是整个天下有权有势的人都在这么说。

    朱高煦的税务司,就是这群人头顶悬挂的利剑。

    只是现在的税务司实力过于弱小,根本没有办法清丈天下田亩,清查天下田亩情况。

    加上朱高煦已经开罪了江南,因此税务司在被调回后不久,便被统一派往了山东清丈田亩。

    不过即便去了山东,似乎也鲜有他们清丈富户田亩的传闻。

    许多人尽管还在注视着他们,但获取的消息着实不多,只知道他们在青州、登州和莱州不断丈量田亩,同时帮助当地开垦荒地。

    不过即便如此,他们也不认为这是朱高煦在服软,毕竟朱高煦前些日子给出的治理安南两个法子在正四品以上高官的圈子中广为流传。

    他的性子依旧残暴,如何会放下清丈全国田亩的事情。

    解缙只是想了想,便想到了朱高煦想干嘛。

    “辽东虽然消息闭塞,却也不是水泼不进的地方。”

    解缙听着马匹的马蹄声,缓缓对着杨士奇几人道:“朝廷去年拨八百万石给辽东,可你们知道如今辽东具体是什么情况吗?”

    “听闻耕地已有七百余万亩,来年起码能有五百万石的实粮,最少能解决辽东百姓三分之一的口粮。”

    胡俨试探着开口,一旁的胡广也补充道:“虽是如此,可户部那边前几日已经发了条子,准备将山东、河南、两淮地区的田赋尽数运往辽东。”

    “我当时还算了算,差不多六百四十万石,比去年少了些,但比东宫当初要求的要多。”

    “自然要多。”解缙轻哼,脸色也有些不好看。

    “你们可知,辽东官学的情况如何?”

    “这……”

    解缙一个问题问住了胡广三人,倒是一旁的杨士奇接上话题:“据传开办甚广。”

    “不止是广,而是整个关外的学子基本都有了入学的资格!”

    解缙一句话,立马让马车内的其余人意识到了不妙。

    江西文风兴盛的原因,无非就是官学私塾数量较多,能福泽的学子数量甚至比浙江、直隶还要多。

    如此一来,江西每次科举报名的人数即便不能盖过直隶和浙江,却也不会输他们太多,甚至常有赢面。

    可眼下朱高煦投入如此之大,虽说一时半会还追不上江西,可对于江西来说却已经有了威胁。

    毕竟进士数量虽然多,可最多也不过四百人。

    参考的人多了,那竞争强度就会变大,原本在手的名额也会被旁人抢走。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也有,那就是提高进士名额数。

    不过进士名额只是一点,官员名额才是要命的。

    在朱棣更改回洪武旧制后,在京文官数量重新降回九百余人,税务司不计入在内。

    地方上,文官数量到洪武后期维持在二万六千余人,永乐年间也是如此。

    不过算上税务司和在京文官,永乐年间整体官员已经达到了三万。

    不算三司、府州与当下的京城,正常一个县的职官是五人,整个大明来说,普通县的职官数量基本只有九千多人。

    算上三司、州、府与京城才能勉强达到三万。

    这样的情况下,即便考中了进士,也很难拿到实权的位置,至于那些举人基本都是等着进士不要的缺额才能补上。

    朱高煦在辽东大兴官学的事情,可以说是在给整个现有的官僚体系上眼药。

    一旦辽东数十万学子成材并涌入科举这个战场中,即便他们文采不佳,可几十万人总归能涌出不少干才,届时科举困难且不提,朱高煦搞那么多官学子弟究竟想要干嘛?

    众人还没想到,却见马车已经停稳。

    一时间,官员们纷纷下了马车,顺着西华门走进了外廷。

    朱棣一马当先,拉着郑和向武英殿走去。

    不多时,他便带着郑和与群臣走过三龙桥,而这里已经摆满了桌椅,左右也站着兵卒与伺候的宦官。

    正三品以上官员走入武英殿内参宴,其余官员则是纷纷在武英殿外广场坐下,等待饭菜上桌。

    宽阔的武英殿内摆了十余张桌椅,朱棣松开郑和的手,走上了武英殿正殿的金台,坐下后群臣纷纷唱礼入座。

    朱高煦的位置在金台之下,距离杨展他们那一桌很近。

    眼见群臣入座,朱棣这才开口道:“下东洋一事如此成功,因此在国宴开始前,朕准备宣布一件事,那就是从即日起开始筹备下西洋。”

    他将想法说出,一时间殿内群臣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什么。

    他们沉默半晌,随后才不情不愿的对着金台之上的朱棣作揖:“陛下圣明……”

    “开宴!”见群臣勉强的模样,朱棣脸上笑意不减,同时命令王彦开宴。

    很快酒菜上桌,明初的大庖厨与光禄寺做饭还算可以,倒不像晚明那样因为做的差而被人诟病。

    羊肉炒、煎烂拖磼鹅、猪肉炒黄菜、胡椒醋鲜虾等一道道名菜被端上各桌,每桌入座八人,摆菜十二盘。

    看着那满满一桌的饭菜,朱高煦算是知道宫城的开销为什么会那么大了。

    朱棣喜欢赐宴,而宴席又不差,成本自然就上去了。

    “殿下……”

    宴席刚开始不久,郑和便在与朱棣敬酒后寻到了朱高煦。

    此刻的朱高煦还在与刚刚前来敬酒的杨展、王瑄、徐增寿等人谈笑,见郑和走来便带着笑意看向他:“这件事做的不错,明年平定安南后,朝廷还需要你继续下西洋,我期待你的表现。”

    他口中所说表现,无非就是带回多少金银货品罢了,这点郑和也知道,不过相比较这种事情,郑和更在意其它的事情。

    “刚才奴婢与陛下敬酒,陛下说了在旧港、吕宋设置宣慰司的事情,因此奴婢前来询问殿下。”

    郑和当着杨展等人的面开口,也就代表他并不把杨展等人当做外人,这让朱高煦很高兴。

    “这件事情说起来复杂,你今日先好好喝酒吃肉,过两日我召西平侯他们一起来武英殿,我们好好说说这件事。”

    “对了,我还让人为你做了南洋的沙盘,届时你好好看看……”

    几杯酒下肚,朱高煦也显得有些兴奋,毕竟今日的故友太多,入南京以来,他很少参与这种热闹的宴席了。

    “那奴婢就先去与其它舰队弟兄敬酒了。”

    见朱高煦这么说,郑和也松了一口气。

    这次下东洋他经历了几次风暴,如果不是朱高煦提供的地图够详细,恐怕舰队会遭遇不小的麻烦。

    现在朱高煦说他已经准备了下南洋的沙盘,这也就代表他已经对南洋有过调查,倒是省去了郑和不少麻烦。

    “去吧去吧,喝的尽兴些!”

    朱高煦拍拍郑和肩膀,那力道让郑和龇牙咧嘴,却不得不挤出笑容:“奴婢告退……”

    瞧着他那副模样,一旁的杨展与王瑄、崔均三人面面相觑。

    对于朱高煦高兴上头时的力道,他们似乎深有体会。

    《明太宗实录》:“十月,郑和下东洋而归,所获金银香料商货数百万之巨。”

    《渤海纪事本末》:“元年十月壬寅,三宝太监归应天,所获金银铜钱等商货二百余万。”

    (本章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