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2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靖难攻略 > 第314章 打开新世界
    “是……”亦失哈看着担子沉重的朱高煦,尽管应下,眼里却满是担心。

    坐了片刻,朱高煦便去了书房处理那一份份发来的奏疏。

    这其中户部和六军都督府、吏部是最好处理的,比较难处理的是工部的奏疏。

    除此之外,朱高煦还得对辽东、山东的奏疏进行单独处理,忙忙碌碌直到亥时才入眠。

    次日天还没亮他就起身洗漱,将书房那不知何时又堆积起来的奏疏处理了一部分,然后才赶着前往了教学楼。

    深吸一口气,当他推开教室大门的时候,里面坐着的四十七个学子便齐刷刷起身,目光激动的看着他。

    朱高煦入南京不过两年半,对于这批五年前就读书的学子们来说,他们对于朱高煦并不陌生,毕竟他经常前往吉林的官学。

    “殿下……”

    学子们正准备唱礼,却被朱高煦伸手制止:“称呼教习就可以了。”

    “是,教习……”

    “教习……”

    他们回应着朱高煦,朱高煦也拿出了一本书名为物理的书籍。

    “打开物理书籍,今天从《什么是物理学》开始讲解……”

    朱高煦拿出了炭笔在课堂木板上开始书写,下面的学子也纷纷开始记录笔记。

    上课前便有人与他们说过他们的任务是什么,他们不仅要承担学习,还要负责传授知识。

    在太学里,他们的衣食住行都不用担心,书本笔墨更不用多说。

    他们全神贯注,书写的速度甚至能跟上朱高煦讲课的速度。

    为了不耽误时间,他们在朱高煦讲完并书写记录后才开始提问,并根据朱高煦的解答,在笔记问题的旁边注释。

    他们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得到曾经渤海殿下,如今太子的亲手教学。

    毕竟是从两万余人之中杀出的四十七人,怀着对朱高煦的尊敬,以及对新知识的渴望,这一日的课程进度达到了朱高煦都没能想到的进度。

    从一开始的《什么是物理学》,再到《物理学与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关系》,两个篇章十页的内容被朱高煦讲解过半。

    物理学的出现,给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在今日之前,如果旁人问他们什么是物理,那他们只能面面相觑,回答不出什么东西。

    可今日之后,旁人再询问他们什么是物理学,那他们将物理是什么大致说个清楚,甚至能从物理学说到科学、说到华夏四千多年以来的科学发展,以及各种技术进步。

    当然,他们还没有学完第二篇章的所有技术进步内容,但书本在他们手中,他们已经能根据从课堂学到的东西,自己往后翻阅看出大概。

    朱高煦所置办的官学、太学教材都是以文字配合插画而刊印的教材。

    这种教材学习起来十分方便,并且白话的内容也方便学子自学。

    当一天的课程结束,朱高煦看着那群没有离开教室,而是自己翻着书自习的学子们,他不由咋舌:“果然学霸就是学霸,哪怕是古代学霸也比我这种学普要强得多。”

    “中学三年的教材,恐怕不到一年就能被他们吃透了。”

    “不过这样也好,省了我不少时间和精力,就是总感觉有种挫败感……”

    摸着光溜溜的下巴,朱高煦拿着教材就走出了教学楼。

    许多乙等成绩毕业的学子早早在外等候,他们的开学时间比甲等学子要晚,甲等学子除了正月和二月外,几乎全年无休。

    乙等学子不同,他们开学时间比甲等学子晚三个月,直到八月中旬才会开学。

    他们不敢打扰朱高煦,只是隔着远远地仰望他,直到朱高煦坐上马车离开,他们才会叽叽喳喳的讨论起来。

    时间很快过去,翌日朱高煦继续教学,不过这次他要教的不是昨日的物理,而是《地理与生物》。

    朱高煦所掌握的地理知识足够撑起一本教材,但他所掌握的生物知识不足够,因此他将两门学科放到了一起。

    相较于物理,《地理与生物》的内容如故事书一般。

    从《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再到《地球如何诞生生命》,这一天的内容对于学子们来说,冲击力比物理更直观。

    古人很早就在《浑天仪图注》中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但当朱高煦将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与太阳、月亮的关系相继说出后,学子们的世界观还是受到了冲击。

    尤其是当朱高煦说出人是从单细胞逐渐演变而来时,这更是让认为女娲造人的学子们感受到了世界观的崩塌。

    好在他们对朱高煦无条件的信任,对于他所讲述的知识也会在记载过后提问。

    这些问题,朱高煦都会很好的解答,而且比起那些传说,这些解答无疑更具代表性。

    为了让学子们相信,朱高煦甚至拿出了他命人制作的简易显微镜。

    尽管达不到近代与后世那种百万分之一毫米的观察,但粗制的简易显微镜还是让学子们看到了肉眼所看不到的事物。

    朱高煦不清楚这台显微镜能观测到的事物大小有多少倍,但想来应该不低于明末清初列文虎克的那台简易显微镜。

    不得不说,显微镜的出现将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了学子们的视野中,他们第一次直观看到了微小动物和植物,以及从人体到植物纤维等各种东西的内部构造。

    趁着这个时机,朱高煦也对他们讲解了“微生物”与“医学”的关系,不过在学子询问日后是否会学到微生物的时候,朱高煦只能哑然一笑:

    “会学到,但篇章不会很多,因为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太少了,我也没有时间去研究,因此只有靠你们毕业之后的观察与记录了。”

    “只要善于观察,善于记录,那这些知识将会一代代传承下去,终有一天我们的子孙会比我们掌握关于微生物的更多知识。”

    “许多在这个时代被视为不治之症的疾病,将会在日后被攻克,成为随处都能医治的疾病。”

    “不过具体能不能发展到这一步,还得看你们之中有没有人愿意迈出这一步。”

    朱高煦笑着讲解,随后合上了课本:“好了,今天的课程到这里结束,你们也好好休息吧。”

    “教习慢走……”

    见朱高煦这么说,学子们齐刷刷起身,对朱高煦躬身作揖,恭送他离去。

    见他们如此,朱高煦也心满意足的离开,他知道自己播下了种子,至于种子是否会发芽,何时会发芽,这得看他们自己了。

    “教习?”

    正当朱高煦从课堂离开的时候,南京城西安街坊内的一处宅院里传出了诧异之声,随后便是笑声。

    “身为一国储君,居然放下朝政去带着一帮学生胡搞乱搞,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中堂之中,还没换下常服的礼部尚书李至刚得到太学消息后,便忍不住的大笑起来。

    他不认为朱高煦能教出什么新意,只当是朱高煦为搏名声而作秀罢了。

    “看看吧,那位能坚持多久,但愿不要成为笑料。”

    另一处宅院内,作为大学士的杨士奇倒是没有嘲笑朱高煦,毕竟他和解缙在庙堂上吃了朱高煦不少亏。

    即便是自视甚高的解缙也不敢说比朱高煦全才,因为他们真切的研究过辽东官学的教材。

    尽管没能获取全部知识,但从部分知识来看,朱高煦兴许真的是一个数百年难出的全才。

    杨士奇不认为朱高煦会为了所谓名声去作秀,在他看来,朱高煦这么做一定有他的目的。

    “你说,若是太子把辽东的那些东西搬上科举,那我江左学子还能应付科举吗?”

    杨士奇闭目养神,下意识询问了府邸的管事。

    管事闻言愣了愣,随后答道:“辽东的那些东西,除了《算术》之外,其余似乎都难登大雅之堂,想要上科举恐怕没有那么容易。”

    “确实不容易,不过对于那位来说却很容易。”杨士奇瞥了一眼管事:“别忘了那位的身份。”

    管事这时才反应过来,朱高煦的身份是太子,并且还是实权太子,可以说是半个皇帝。

    加上朱高煦与皇帝的关系可谓亲密无间,因此想要挑拨他们关系也十分困难。

    一旦他们父子决定要把这些东西拿到科举上,那即便群臣阻碍也不太可能实现。

    现在整个朝野都知道,辽东官学收容了十数万学子,这数量仅次于南直隶、浙江和江西三地的官学。

    一旦这十数万学子学成,到时候庙堂恐怕就要变天了。

    “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把辽东的教材都拿到手里,让江左的官学也将它们作为教材实施下去。”

    杨士奇闭目养神,可管事想了想后却摇头道:“恐怕其它几位学士不会同意。”

    “哼!”听到管事这么说,杨士奇冷哼一声:“为官为人若是不会变通,那就只会遭来横祸,被周遭所抛弃。”

    “低调做事,才能活得长久。”杨士奇说着说着感叹起来:

    “只要活得长久,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实现……”

    《明太宗实录》:“二年五月庚申,上遣太子办太学。”

    《渤海纪事本末》:“五月初,上办太学于雨花台,亲为教习,诸学子视其为古今奇才,集合百家。”

    (本章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