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2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靖难攻略 > 第347章 恩逾慈母
    朱高煦有一句没一句的说着,徐皇后就这样笑眯眯的看着他。

    等他说完,徐皇后才笑着开口:“娘最担心的还是伱们兄弟三个人的问题,老三我不担心,我主要担心你会不喜欢老大,或者日后壑儿长大,壑儿会不喜欢他这大伯。”

    “你日后要护着点他,尽量别让他受了委屈,但也不要放纵他,避免败坏了你的名声。”

    她仿佛在交代什么,兴许她也知道自己得的是不治之症。

    尽管医生和御医们都说她还能活五到十年,但她自己的身体她自己清楚。

    “您安心养病,我会想办法的。”

    朱高煦鼻头一酸,安慰徐皇后的同时,也起身作势要离开。

    “您要是不振作,我爹估计就更颓靡了。”

    “倒也是。”徐皇后笑着点头,随后看着朱高煦离开了乾清宫。

    离开乾清宫,朱高煦返回了春和殿,不过他却提不起什么处理政务的心情。

    六部六府的大臣们先后求见,都被他以身体不舒服而搪塞过去。

    不止是他,就连朱棣也是这样。

    这对父子的态度让群臣察觉了不妙,等他们将消息打探后,这才了解原因,不免唏嘘。

    徐皇后与马皇后一样,对群臣多有体恤,也常常规劝朱棣和朱高煦二人。

    对于朱棣和朱高煦,群臣兴许又气又怕,但对于徐皇后,他们都十分敬佩。

    消息传开不不久,徐辉祖、徐鹰绪、徐增寿等人便入宫求见朱棣,并在朱棣的带路下前往了乾清宫。

    这一过程朱高煦没有参与,他只是坐在春和殿内,将亦失哈处理的奏疏简单过目,没了自己处理的心气。

    虽是家事,可对于他来说,这比朝廷遭遇了一场败仗,比新政推行失败还要难受。

    时间一点点过去,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朱棣自学医术,朱高煦则是时常往鸡鸣寺跑。

    曾经信赖医官的人开始自学医术,不信鬼神的人却开始求神拜佛。

    父子二人的变化被群臣看在眼里,但却没有人敢于生事。

    这对父子的戾气肉眼可见,谁敢在这个时候触怒他们,恐怕就不是罢免那么简单了。

    因为这徐皇后的病情,京城的庙堂开始变得压抑。

    相比较之下,反倒是长江上游的四川迎来了一场生机。

    五月,历经五个多月的跋涉,关外学子开始陆续进入四川,而早早准备好的蹇义则是为他们准备了毫无背景的一些翻译。

    辽东虽然说的是官话,但四川的官话推广却并没有在之前取得太大的成功,只有少数人可以熟练的说官话。

    单语言问题来说,四川的问题要比云南要大得多,毕竟云南起码是以江淮的军户为主,虽说江淮口音重一些,但关外学子也能听懂,不过四川就不行了。

    此时的四川话还不像后世一样的西南官话,而是口音更为浓重,携带许多两宋官话词汇的四川方言。

    随着三万学子走长江、嘉陵江、岷江进入四川,作为四川布政使的蹇义也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先是发动徭役,在下辖的十五府、十二直隶州厅、二十二布政司州厅、一百二十六县开始修建官学。

    对于修建官学,百姓们的积极很高,官府刚刚张贴告示没有多久,百姓们就自发的拿着工具来到了县衙,根据县衙的指示清空场地,挖掘地基,在工匠们的指挥下,用混凝土修建起了官学。

    进入七月,全四川七百所官学拔地而起,县衙只出了材料费便将官学建设起来。

    八月初,聚集成都府的三万关外学子开始在官兵护送下前往各州府县城。

    他们有的担任胥吏,有的担任教习,不过其中还是以担任教习居多,达到一万六千余人,剩余一万四千余人则是担任胥吏。

    九月,当四川开始入冬的时候,官府的告示贴出,到任的关外胥吏们开始与百姓们讲解新政内容。

    其一,全川杂项废除,商税与田赋均按照十税一缴纳,不得使用私斗,不得盘剥百姓。

    其二,九月开始各地官学接受学子报名,优先招收十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的孩子入学。

    入学的孩子无须缴纳学费,但需要缴纳四十文的书本费,至于纸笔砚墨则是各家自己准备。

    入学需要户口本,全家需要将户口情况、麾下耕地情况汇报给县镇乡村的胥吏们,让他们去丈量清查,最后上报由县衙发放户口本。

    其三,隐匿田亩,欺瞒县衙,更改户级的乡绅富户需要及时上报,重新丈量耕地,重新定义上中下户阶级,限期永乐五年内,超过期限而瞒报的,经胥吏核查后,田亩充公均分给拥有户口本的百姓们。

    其四,举报隐匿田亩,欺瞒县衙,擅自更改户籍的百姓可以额外获得被举报者三成的耕地。

    其五,官府不得征召百姓异地服徭役,所有徭役只能在本村、本区域内征召,超过则官府补发工钱。

    其六,抗缴税粮者,粮长、里长有权……

    当十二条新政内容通过新胥吏的解释传达到百姓耳中时,不管是百姓们还是富户们,他们都觉得官府在拐着弯的多征收赋税,响应者寥寥无几。

    然而随着九月的田赋征收展开,当抵达各地的胥吏开始使用朝廷的官斗进行收粮,并且没有过去“淋尖踢斛”的恶习后,一些胆大的百姓开始主动请胥吏丈量田亩,清算户口。

    在此期间,四川都司的兵马一直跟随着乡间的胥吏们,使得许多对他们咬牙切齿的富户乡绅不敢动手。

    眼看时间一点点过去,一些没有背景的富农和小地主也开始主动接受统计,四川布政使司的《黄册》、《鱼鳞图册》数据开始产生变化。

    曾经不算忙碌的成都府四川布政使司衙门如今变得车水马龙,各地府衙更正过后的《黄册》、《鱼鳞图册》先后送抵,快马的马蹄声从清晨一直到黄昏都不曾停歇。

    明明已经是腊月,布政使司衙门内的所有人却顾不得休息,挑灯加班,将过去的《黄册》、《鱼鳞图册》进行更改。

    坐在案前,蹇义拿着成都府的《黄册》和《鱼鳞图册》,忍不住感叹道:

    “我虽然预想过四川的文册与实际对不上,但确实没想过差额会有那么大。”

    昏暗的烛光下,蹇义费力的看着手中的文册,在他书房的中堂也坐着十几名二十出头,身穿绢衣的胥吏。

    一名胥吏拿着众人刚刚整理好的文册走进书房,刚好见到了蹇义的感叹。

    毕竟刚刚毕业,正是少年时,所以胥吏也口无遮拦道:“这么大的差额,朝廷就应该把之前的胥吏、富户尽数处死。”

    “言重了。”蹇义轻笑,他深谙官场之道,清楚如果把所有人都一棒子打死,那只会激起他们的反抗。

    对于大明来说,人口是极为重要的,而四川更是急缺人口的地方。

    “按照这个情况,眼下四川口数恐怕不下二百六十万,甚至更多。”

    蹇义整理着桌上已经摆好的成都府、潼川府、嘉定州的六本文册,根据它们的增长情况计算得出了四川大致的人口情况。

    不过这个情况还没有算上现在隶属四川辖区的贵阳一带,因此蹇义揉了揉眉心:

    “贵阳及周边地方我们插不进去手,那些大小土司手上的人口,恐怕比四川的人口还要多,如果能把其中一半人口迁徙到四川,那四川的情况会大大改善。”

    在蹇义看来,将数百万土民留在山区中是极其浪费且不安定的表现。

    许多土司起兵造反,就是因为城寨中粮食不足,所以要下山劫掠。

    可如果能将土司消灭,将土民迁移到四川境内开荒耕种,那土民的生活环境可以得到改善,四川的赋税也可以得到提高,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不过挡在这一举两得前面的,主要还是那些土司。

    “不如上疏给朝廷,让朝廷出兵铲除土司们?”

    “只要土司们倒下,朝廷出粮食帮助土民在四川开荒,那要不了几年他们就会拥戴朝廷。”

    胥吏开口,他的想法很直接,那就是土民都是被土司蒙骗的人。

    他是北山女真人出身,如果不是他们的头人识大体,带着他们走出大山投靠了安东城的陈昶,那他们兴许现在还在过得饱一顿饥一顿的生活,一场冬季就会夺走无数亲人的性命。

    “西南不比关外,他们的实力强出关外太多。”

    蹇义皱眉对胥吏解释,并拿出四川的地图,指着贵州一带说道:“这地方有四大土司,四大土司下面又有大小数十上百家土司。”

    “他们如果整合起来,那完全可以拉出十几二十万大军对抗朝廷。”

    “如果真的发展到这种程度,那朝廷就会被拖在西南而无法抽身。”

    “我听闻前些日子朝廷准备筹划北征,明年还要下西洋,这种节骨眼上,我们不应该给朝廷添乱,应该先查清楚四川的隐户和隐田,将百姓和乡绅富户们的户级划分好。”

    他苦口婆心的劝说着,但胥吏却突然道:“可如果朝廷也想对这四大土司动手呢?”

    他一开口,蹇义立马就皱了皱眉。

    不等蹇义开口,胥吏继续道:“不管怎么样,我觉得大人上疏并无坏处,毕竟殿下最不喜欢知情不报。”

    “好!”听到胥吏这么说,蹇义也决心上疏试探一下上面的意思。

    很快,他书写了奏疏,将四川的情况,以及贵阳宣慰司一带情况写了个清楚,并在写完后交给胥吏,由胥吏发往了南京。

    (本章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