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2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靖难攻略 > 第474章 大明银行
    相比较之下,后世五十年时间,人口增长率达到了240%还多。

    朱高煦见状,拿起桌上的一本文册开口道:

    “去岁新增的人口几何?”

    在内心轻嗤一声,朱高煦便也起身在山呼万岁的送声中返回了乾清宫。

    可他是皇帝,他想剥夺孔府的一切,没有人能阻拦,但他这样的做法,只会使他在文人中的名声变差。

    这般想着,朝会也在朱高煦的走神中慢慢过去。

    “现在海外的吕宋、锡兰、旧港、昆仑洲、木骨都束、忽鲁谟斯、榜噶喇等宣慰司、官场都已经在修建银行,并储备了一定数量的新钱。”

    “西厂查抄金三万四千六百三十二两四分,银七十五万六千七百八十二两三钱,铜钱二百五十九万二千一百七十四贯三钱,宝钞一百七十五万六千四百二十七贯。”

    这样的做法,自然使得被迁徙百姓怨声载道,其中不乏有对朱高煦私下写史,对其诟病的人。

    朱高煦不在乎名声,可他们并不想朱高煦被人污蔑。

    正因如此,卖报成为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手段之一。

    “经户部计算,算上查抄所获,折色为五千四百六十余万贯。”

    朱高煦目光扫视六部的夏原吉几人,夏原吉几人闻言纷纷在心底叹气。

    瞧着他的背影,朱高煦不免唏嘘:“看样子我有生之年是享受不到坐铁路去西域的日子了。”

    “去岁天下田亩数为六百八十六万七千九百一十九顷,又余三十二亩六分。”

    见朱高煦没阻拦,黄福这才作揖离开了武英殿。

    “朝会开始前,我想先说一说尔等眼中圣人之后的事情。”

    一份报纸一文钱,口才好的人一天能卖出去四十几份,口才差的也能卖出七八份。

    “另外,西北的铁路都难度如此,西南更不用提。”

    不过就算如此,朱高煦一经联想,还是不免唏嘘。

    七月,武英殿内郭资只觉得嘴里发苦,不知道怎么评价银行的情况。

    “恐怕修建不了。”黄福定了心神将结果说出,朱高煦闻言也叹了一口气:

    正因如此,朱高煦才想要刺激刺激他们,想看看有没有几个不长眼的跳出来,刚好滇南需要大量移民。

    “卖报卖报……”

    报纸走入人们的生活已经三四年了,人们已经开始习惯从报纸上获取消息。

    “卖报卖报,大明银行发行东北、西北、两京铁路国债,年利息五分,存一贯得五十文,存十贯得五百文,存一百贯得五贯钱咯!”

    瞧着他们这副模样,朱高煦将文册放在桌上:

    “我记得,以孔府的俸禄和太祖高皇帝、太上皇赏赐的赐田,理应攒不下来那么多东西才对吧?”

    黄福面露犹豫,朱高煦闻言也早就做好了准备,他点头道:

    “你放心说,我早就做好了准备。”

    最末便是组织大量百姓前往银行存取钱,让过往的百姓知道银行可以正常存取钱,甚至特意调动军队伪装为百姓,大宗异地取钱。

    大明开国已经五十二年了,人口也才堪堪从五千九百万增长到九千二百余万,增长了不过150%左右。

    “这份,是孔府行贿官吏的奏疏。”

    坐在郭资对面,朱高煦低着头处理奏疏,头也不抬的询问,话里话外十分轻松,这让郭资不由得放松了几分。

    “陛下,这是西北铁路的勘察路线和造价。”

    郭资的汇报,让群臣的目光齐刷刷投向了他,尤其是黄金的数量令人瞠目结舌。

    “从凉州府武威到哈密府哈密是一千七百里,造价在八百六十万贯,工期因为人力问题,同样是十年。”

    时光飞逝,转瞬间便来到了三月份,孔府涉案的三万余人被发配车里府,发配的队伍浩浩荡荡,延绵十余里。

    见状,夏原吉、宋礼等各部尚书纷纷上前上疏,而六军都督府也禀告了交趾军屯田改民田的事情。

    他询问黄福,黄福颔首:“从北京到凤翔是二千四百里,造价一千三百余万贯,工期十年。”

    朱高煦结束孔府话题,郭资便连忙改换话题。

    “各地医院医生的俸禄,从每人二十贯提高到三十贯,护士从十二贯提升到二十贯,并将这条消息刊登。”

    不管这些田亩获得的手段是否干净,总之这些东西本质上都是朱高煦可以利用的存在,更何况孔府与山东地方官员确实有牵连。

    这些官吏尽数被抄家牵连,所获金银铜钱及宝钞数量就多达八十余万贯,府邸宅院和字画相加的话,突破百万也十分轻松,更别提还有三十多万亩田地了。

    简单来说,在百官们口中人畜无害的孔圣人之后,其在山东势力盘根交错,只是两個月时间,就从现任官吏中查到了六十五位官员,一千二百余名吏员与他们关系密切,私下礼物互有往来。

    “古董字画二百四十六箱,牛马牲畜一万二千三百四十六……”

    直到结束,他都没能等到任何文官对孔府的继续求情,看样子他们是真的不敢在自己面前犬吠,生怕自己真的会取弓将他们射死。

    “至于西北铁路,全程五千四百三十二里,其中陇山路段和瓜州至哈密路段修建最为困难。”

    不过这不要紧,只要社会的风气往朝银行存钱开始走,那百姓自然而然就会存钱,更何况为了让百姓存钱,朱高煦也开始玩起了他设想好的国债……

    朱高煦又拿出一份奏疏,摇晃了下,将其中内容读出。

    “另外,今年结束后,我也会宣布将军队军饷结算也以银行和存折的方式下放。”

    “前者是地理困难,后者是人手不足,需要出高工价从甘、肃等府募工。”

    大明毕竟是一个刚刚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所需要的工人数量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他整理了一下语言,这才说道:“国朝养医护三万余,每年收诊金不过十二万余贯,但俸禄开支却多达五十六万贯。”

    “去岁天下户数一千八百二十四万二千余五十五,口数九千二百七十二万六千七百五十七。”

    “你不用压力太大,我敢弄银行就说明他能解决朝廷的一些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毕业学子在毕业后所面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应该如何养活自己。

    在郭资的汇报下,洪熙元年年末的大明人口突破了九千万,这无疑值得歌颂。

    此前他还想着让朱棣帮自己背锅,但年纪增长上来后,他发现背不背锅无所谓,能把事情干好就行。

    “另外,三种铁路国债经过一个月的宣传,也仅仅只卖出六万四千贯……”

    黄福作揖回答,朱高煦闻言扶额:“这两段都不行的话,西南铁路恐怕很难实现了。”

    朱高煦估计等他回去后,应该会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好好学习的。

    朱高煦对郭资下旨,郭资闻言作揖道:“陛下,这是否太多了?”

    在他攻入南京的时候,他就推测过大明人口当时应该在八千万左右。

    原定永乐十七年年末就能出现的银行,直到洪熙二年四月中旬才正式在全国完成部署并开业。

    在朱高煦的这一套套办法下,终究是有商贾开始在银行存钱,而百姓的那点钱数量不多,许多人并不敢轻易尝试。

    即便如此,按照现在的速度来说,大约五年后,大明人口就能破亿。

    “实际上从凤翔向武威这一段整体来说都不行,但从武威修往哈密却可以。”

    “孔府查抄所获,皆刊登报纸,好教世人知道,圣人是圣人,但圣人的子孙后代却不一定圣贤!”

    穿戴冕服,朱高煦的目光在冕旒后扫视群臣,群臣眼观鼻、鼻观心,沉默应对。

    “臣惭愧……”黄福脸上露出惭愧,朱高煦摇头道:

    “其中,西北铁路还分出了张家口前往定襄、九原、五原三县的铁路,里程一千余六十五里,造价三百八十万贯,工期四年。”

    “去岁,朝廷岁入田赋七千六百万石,布帛六十二万五千六百匹,丝绵二百三十万余斤,绵花绒二百万余斤。”

    朱高煦话音落下,黄福也作揖道:“臣领命告退……”

    毕竟买了国债后,一年内就不能退钱,对于许多人来说,一笔钱一年不能动,这很难让人接受,不过朱高煦也不指望国债投入市场后就会有很多人买入。

    “若是再提高医护俸禄,每年支出恐近百万贯,请陛下三思……”

    “可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就会知道银行是值得信任的。”

    别说人口,就连一些政策也不一定能很快见到成效,例如朱高煦在永乐年间制定的银行政策。

    “去岁行政支出二千七百四十二万贯,六军都督府支出一千八百二十七万贯,政策支出六百八十万贯,合计五千二百四十九万余贯。”

    “这段也……”黄福面露难色,朱高煦抬手制止:

    “还有哪几段不行,你一并说了吧。”

    他们的年纪大多在十二朝上,基本是小学毕业的学子。

    只可惜,迁徙所需的资源不能凭空变出来,迁徙人口也并非那么简单。

    有的选择回家务农,有的选择去城里闯荡。

    唏嘘之余,朱高煦脑中浮现朱瞻壑背影,嘴角不免挂起笑容:

    “你小子最好能完成我想做的事情……”

    (本章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