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2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兰芳 > 第三百零六章 欧洲的人气爱豆
    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抨击赵学宁的声音骤然提高了。

    可是也就高了那么一点点时间,便很快急转直下。

    在种种因素影响之下,很短的时间内,赵学宁的看法就开始被很多人公开讨论,并且逐渐开始有了认同者。

    不少人认为赵学宁所说的一切是很有道理的,是值得探讨的。

    究其根本,赵学宁是一个强大国家的领袖,有强大的权力和威望,本身还领导着一个共和国,可以说是一个有很大发言权的实践派。

    他的发言自然带着一层光环。

    再有,他是中国人。

    启蒙运动的泰斗伏尔泰十分钟爱中华文明与儒家学说,抛开他的政治观点不说,随着他的作品《中国孤儿》被改编为话剧正式上演,整个欧洲的中国热也被推向了高峰。

    甭管是开明君主派还是三权分立派,对于中国人的看法基本上都是带着一层“光环”的。

    这一时期,欧洲主流思想界对于中国的态度依然是正面高于负面,自马可波罗以来的传统想法依旧没有改变。

    作为一个中国人,还是一个比“满洲人”更加正统的“汉人”,赵学宁显然得到了两层光环的加持。

    两层光环加持之下,他“拳打伏尔泰脚踢孟德斯鸠”的共和集权论得到了人们的认真讨论,并逐渐得到了重视。

    并且在这一时期,随着赵学宁的《共和国》与兰芳的胜利在欧洲的广泛传播,以及兰芳大使陆航不遗余力的宣传,赵学宁所秉持的那一套国家说法也开始得到部分欧洲学者与思想家的认同。

    他们认为赵学宁和兰芳的胜利是中国人对鞑靼人的胜利。

    昭示着一百多年以后,中国人重新夺回了文明的定义和国家的主权,消灭了野蛮且专制的鞑靼政府,古老的文明重新绽放出夺目的光辉。

    野蛮和专制在中国一去不复返,共和与文明即将在中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这时的中国才是真正的中国,而这一切都归功于赵学宁和他领导下的兰芳政权。

    由于《共和国》中赵学宁坦诚的态度和明确的反思以及敏锐的逻辑思维,很多欧洲学者转变态度,开始研究起了赵学宁这个人,并认真钻研他提出的共和集权论与国民主义思想。

    然后,一发不可收拾。

    双重光环加持之下的赵学宁,很快就成为了欧洲的人气爱豆。

    从1789年9月之后,就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向周围人主动安利赵学宁的学说与他这个人。

    他们开始认为赵学宁是一位伟大的“开明总统”,是一位伟大的东方巨人,是一个手握权力但是却没有被权力的毒沾染内心的纯洁的共和主义者。

    更是一个真正融合贯通了启蒙思想精髓的学问家。

    一部分欧洲学者开始认为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说法各有各的谬误,而赵学宁通过实践提出的共和集权和国民主义才是真正成功的共和体制。

    同时,他们也开始认同赵学宁在书中对美国的论断,开始认为美国的胜利不是启蒙思想的胜利,而是美国自己的胜利。

    美国建成的非王权国家并不能代表共和体制的确立,而是利益和现实的双重压迫下的妥协。

    这种妥协所带来的隐患很快就会把启蒙精神带跑偏,如果不爆发内战决出胜利者以重新理清体制,美国可能会走上一条全新的具有强大扩张性的“帝国主义”道路。

    这实际上宣告了启蒙思想的破产。

    赵学宁的这个“帝国主义”的论述经由陆航的得体翻译,开始在欧洲思想学界传播,也由此,越来越多的欧洲人认为赵学宁领导下的兰芳政权才是真正意义上第一个贯彻了启蒙思想的共和国。

    尽管这个共和国没有实行孟德斯鸠所钟意的分权体制,也不是伏尔泰所说的开明君主,但是作为国家领袖,大总统赵学宁显然是一个了解共和、明白共和、全力维护共和的人。

    何其伟大的共和精神!

    何其正直的人格!

    向他致敬!

    相当多的有头有脸的人物都对赵学宁的学说和他个人表示认可、佩服,称其为东方的启蒙领袖、启蒙思想大家、伟大的共和主义者。

    在巴黎,法国米制委员会主任、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约瑟夫·路易斯·拉格朗日,在他的朋友马奎斯·孔多塞的介绍下对赵学宁与兰芳产生好奇,阅读了赵学宁的《共和国》。

    彼时,作为数学家的孔多塞已经成为赵学宁极为热情的粉丝。

    他将赵学宁在书中所描述的“制约权力需要全体国民参与”与“全体国民天然拥有国家主权”这一看法视作真理,热情洋溢的向拉格朗日以及其他的朋友们安利赵学宁和他的《共和国》。

    “孟德斯鸠和伏尔泰为共和国的建设画了一张草图,而赵学宁靠着这张潦草的草图,建设起了伟大的共和大厦,并且并不一味的追随先哲,而是勇于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在孔多塞不遗余力的安利之下,包括拉格朗日在内,著名化学家安托万·洛朗·拉瓦锡、著名数学家加斯帕尔·蒙日以及著名天文学家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都阅读了《共和国》。

    在这件事情上,孔多塞颇为强势,根本不管他的朋友们对政治是否感兴趣,强势安利,以至于他身边的人都无奈的称他为“共和国使者”。

    不过这本《共和国》确实言之有物,且是一位东方强国的领袖亲自著作,实在是很吸引人眼球,尽管工作繁忙,但是孔多塞的朋友们还是认真阅读了这本书,表现出了或多或少的认同感。

    除了在学者圈子里,在政治家和贵族圈子里,《共和国》也受到了广泛的讨论。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