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2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兰芳 > 第二百一十八章 左右为难的李祘
    当时盛传准噶尔蒙古要毁灭清朝,朝鲜上上下下都开始做准备要和蒙古人打交道了,甚至都开始派人学习蒙语了。

    但是谶言没有实现,大清依然稳如泰山,甚至还在数十年之后彻底覆灭了准噶尔。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朝鲜内部对于驱逐清政府的希望逐渐破灭,到李祘登位之后,干脆就不宣传这些事情了,任由民间自己怀念,政治层面已经决定完全跟随清朝了。

    只是现在,在这个时刻,驱逐鞑虏再造中华的口号被喊了出来,喊出这个口号的,是兰芳共和国,而这个兰芳共和国,是一个叫赵学宁的汉人建立起来的政权。

    兰芳共和国与朝鲜之间是有贸易往来的,双方之间有粮食贸易和香料贸易,朝鲜官员对于兰芳共和国并不陌生,甚至对于兰芳共和国的一些事情都比较清楚。

    所以对于这个汉人建立的海外国度,朝鲜怀有一定的好感和兴趣。

    但是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个汉人建立的政权居然真的敢于北伐,喊出了那么激动人心的口号,甚至于还取得了比较大的战果,逼得带清都要征召朝鲜的火枪手和炮手助战了。

    根据朝鲜商人们传回来的消息,在他们返程的时候,广东广西和福建三省已经在兰芳的控制之下了,清军在三省惨败。

    大清名将福康安和海兰察被杀死,全军覆没,名臣李侍尧等被俘获、杀死,大量清朝官员被处决,大量汉民割掉了辫子,重新开始蓄发。

    兰芳海军犀利,火力强悍,清军水师不能敌,所以作战处处受限,败得很快,前后一个月的功夫,三省就已经失陷了。

    之后的战局状况大家还不是很清楚,朝鲜王朝已经派人前往广州福建一带打探消息,不过这种情况的发生已经确切的影响到了朝鲜王朝的对外政策。

    对于要不要出兵帮助带清作战的争论,从【驱逐鞑虏再造中华】这句口号传入朝鲜开始,就已经出现了。

    尽管李祘本人具有较强的政治能力,且已经清除了全部的政治敌手,掌控了全部的权力,所以他本人流露出的学习清朝、软化立场的态度也影响了朝鲜朝政的走向。

    可是百年来深厚的社会思潮传统不是那么好应付的。

    主张学习清朝、跟随清朝脚步的北学派无论是在学术范围还是在政治范围,在朝鲜内部都属于边缘分子,哪怕有李祘在某种意义上的扶持,也无法与传统学派、政治势力对抗。

    朝鲜人压根儿就没有真心实意接纳带清做自己的宗主,这是现实。

    所以一听有汉人政权要驱逐满清政权了,朝鲜朝廷内部的那些受小中华思想浸染多年的官员们、学者们集体高潮了。

    他们双眼放光的冲进王宫,强烈要求李祘不能派兵追随清朝作战,而应该和兰芳打配合,驱逐满清朝廷,恢复中华正统。

    从情感上来说,尊奉一个汉人正统王朝为宗主,李祘也挺向往,他也不是很喜欢对一群“蛮夷”称臣,但是问题在于,这世上的很多事情不是讲道理就能解决的,那是要看拳头大小的。

    只要拳头大,蛮夷也能说自己是正统。

    如果拳头不够硬,正统也要被蛮夷看作蛮夷。

    所以别的不说,兰芳目前体现出来的态势和清帝国之间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他们只攻略成功了三个省,还不能算作成功对清帝国造成了致命威胁。

    对于这一点,当年三藩之乱是有过先例的。

    三藩之乱,吴三桂等人的势力几乎恢复了半壁山河,但最后还是被带清推回去了,复国的愿望成为了镜花水月。

    所以哪怕兰芳真的达到了和带清划江而治的阶段,李祘感觉都不能太乐观,必须要考虑到吴三桂的例子,必须要小心谨慎的面对这场重要的战争。

    谁都不敢保证实力强大的带清就真的能被起自南洋的小国兰芳推翻,老大帝国的威慑力还是很足的,在整个藩属体系内,老大帝国都是威严满满、面子满满。

    谁敢说兰芳就能推翻清政府呢?

    没人敢说。

    就靠着一句【驱逐鞑虏再造中华】,就能解决掉满清朝廷了?

    不行,还是要看拳头。

    拳头不够大,嗓门再响也没有用。

    所以面对臣子们和学者们的呼吁和建议,李祘没有答应,而是谨慎的和一些地位比较高的大臣、如郑民始、徐命善、沈焕之、金钟秀等人谈论这件事情。

    对于这件事情,朝鲜朝廷内部也分作两派进行讨论。

    徐命善与郑民始为代表的“时派”政治势力比较赞同李祘的看法,即兰芳虽然在某种意义上象征了中华正统势力,但是天下大势并不单单看名义,更看实际的力量对比。

    如果因为中华正统的缘故而忽略了军事力量的对比,从而惹怒了清帝,很难说不会遭到清帝国军事力量的打击,届时朝野纷乱、百姓受苦,难道不是他们这些决策者的过错吗?

    而以金钟秀、沈焕之为代表的“僻派”政治势力则坚决反对李祘的想法,坚决反对出兵支持清政府,认为朝鲜是中华正统的藩属国,是小中华,而不是蛮夷之辈的藩属国。

    之前限于中原没有英雄的原因,被迫臣服清帝国,这是权宜之计,而不是真心实意的臣服。

    所以朝鲜才没有去发,没有留那难看到了极点的金钱鼠尾,而是保留了作为中华正统象征的冠服。

    如果出兵帮助清政府去对付兰芳军队,就等于是在帮助蛮夷绞杀正统,亲手扼杀了正统恢复中华的可能性,如果先王知道了,又会怎么看待当今国王呢?

    他们坚决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这一时期的朝鲜,“时派”和“僻派”之间产生了相互之间的对立,形成党争局面。

    但是因为李祘自己比较有手腕,所以两派相争的局势比较和缓,一如乾隆时期的清帝国,党争被更高的权力压制住,不能大行其道。

    所谓“时派”,指的是善于灵活变通、比较顺应君主心意的一派。

    所谓“僻派”,指的是顺应天道、天理、圣人道理的一派,不怎么遵循君主的心意。

    李祘的亲信基本上都是“时派”官员,他本人也是靠着“时派”的亲信们扶持才登上王位,但是对于“时派”和“僻派”之间的斗争,他是乐见其成的。

    毕竟两虎相争,才有他这个裁判运作权力的空间,要是大家都一团和气,他这个国王还怎么唯我独尊呢?

    所以在日常的政治生活中,李祘并没有很明显的偏向任何一派,而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权术手腕来控制朝政,使得自己的地位和权力都得到了巩固。

    但是在这一次是否出兵的这个关键议题上,李祘游走于两派之间的空隙几乎被堵死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