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2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人在洪武,朝九晚五 > 第四十六章 刘伯温!原来一切都在你的计划中吗!【求追读各种
    “可令军中年事已高之宿将,于教场当中为师,将征伐经验传授给我新朝后世之将领,以备不时之需。”

    “......”

    季秋侃侃而谈,拿出了一整套非常完善的“武举”制度。

    简单来说,这套制度,说是效仿宋朝的武举,实际上是后世普鲁士军事贵族,培养军官的那套法子。

    在这套制度下,大明未来的勋贵子弟,想要继承爵位,就需要进入五军都督府学习,由各位沙场宿将亲自进行教导,在考核完成之后,才能够袭爵。

    若是失败,那便换一人再来,期间族中的爵位会一直保留,直到有人成功袭爵。

    袭爵之后,便是笔试与实战相互结合的授职考核。

    这期间不再是只有勋贵子弟参加的考核,还有从寻常人家,选拔而出的英才。

    考核成绩优异者,最高可获千户,最低也是跟季秋一样的七品总旗。

    除此以外,勋贵子弟不得在朝中担任非军事职务。

    若是族中子弟上进,也可派遣多位子弟进学,同样可根据考核成绩获职。

    武举全程,皆由五军都督府内部负责,朝中文官不得插手!

    像这样确定一整套完善的军官培养,晋升制度,便是季秋要做的第三件事!

    宋朝乃至于未来大明的衰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文强武弱。

    明明是国之栋梁的武将,却被迫成为了文官的依附。

    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就是因为武人没有像科举一样,稳定而又完善的培养晋升制度。

    再过十几年,朱元璋其实也搞出来了一套类似的军官培养制度。

    但紧随其后的一场蓝玉案,将大明勋贵几乎一网打尽,武人一瞬间彻底失势。

    待到朱元璋死后,上台的“建文三贤”几乎没有受到任何阻力,便轻而易举的废除掉了武举。

    直到朱棣登基后,新一代的靖难勋贵扛起大梁,才将武举恢复。

    可惜好景不长,一场对于勋贵,打击程度远胜过“蓝玉案”的土木堡之变,直接彻底葬送了大明的勋贵势力!

    至此,武举形同虚设,多次兴而后废,废而后兴,成了笑话。

    武将自此之后,也成为了文官的附庸,再无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锐气,直至明朝灭亡。

    欲要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必先建设强大的军事!

    是以季秋,绝不会让大明重蹈覆辙,走上南宋的老路!

    但这样的局面,同样不是文官希望看到的。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勋贵和皇权,天生就是同进同退的关系。

    因为只有皇权稳固,江山太平。

    勋贵们手中的“长期饭票”,也就是爵位,才能够千秋万代的传承下去。

    勋贵掌兵,他们和皇权站到一起,就意味着皇权牢牢把持着军权,只敢背地里使坏的文官当然不敢造次。

    所以宋明两朝,文官都不遗余力的打压武将。

    其本意,并非是为了重文轻武,而是为了打压皇权!

    至于这样做所带来的国防废弛,难以抵抗外敌入侵等种种恶果,自然不在这群人担心的范围内。

    也正是因为这样,季秋更是要把这件事落实下去。

    别忘了,季秋主打的就是文官不痛快,那么他就痛快了!

    至于推行这个制度,会不会使得勋贵势大,难以解决。

    季秋根本就不担心。

    勋贵强盛,手握军权,就容易滋生野心,掀起祸乱?

    放屁!

    这只不过是士族豪绅编纂出来,欺骗世人的又一个谎言!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