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2小说网 > 科幻灵异 > 大反派也有春天2 > 1.1432 打破第四面墙
    这堵透明的“墙”对观众来说是看不见的,所以观众可以看到表演,但对演员来说却是不透明的,挡住了他们与观众的联系。因此,表演者表现得好像观众不在场一样,从而抵制了直接向观众讲话或直视镜头的诱惑,让观众以一种“偷窥者”的视角来观察叙事,从而产生更逼真的表演。这堵透明想象中的墙,是观众“暂停怀疑(Suspension of Disbelief,由英国诗人、哲学家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提出,原意是指在超自然/虚构作品中,作者需要竭尽所能,让读者在阅读时暂时放下怀疑,忽略不真实/不合理之处,从而沉浸其中。这个诞生于文学的理论,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影视、动漫、游戏等媒介中)”的一部分。所以作品的观众一致认为,以“偷窥者”的视角,来观察“戏中戏的眼见为实”,对欣赏和享受小说作品至关重要。“暂停怀疑”也就是要尽可能创造所谓的“代入感”。

    第四面墙的概念,是适应戏剧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真实地表现生活环境的要求产生的。文艺复兴时期,有人提出如果在舞台上表现室内环境、房间缺少第四面墙就显得不真实的说法。18世纪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德尼·狄德罗(Denis Diderot)也涉及了第四面墙的概念。他在《论戏剧艺术》中提到:假想在舞台的边缘有一道墙把你和池座的观众隔离开。19世纪下半叶,随着“三面墙”布景形式的日趋定型,位于台口的这道实际不存在的“墙”变成箱式布景房间第四面墙的剖面,因而有了“第四面墙”之称,让观众对第三面墙和第四面墙有了区分。

    最早使用“第四面墙”这个术语的是法国戏剧家让·柔琏。1887年他提出,演员要表演得像在自己家里那样,不去理会观众的反应,任他鼓掌也好,反感也好。舞台前沿应是一道第四面墙,它对观众是透明的,对演员来说是不透明的。

    被指因极端追求“摄影般的客观真实(感)”而糟蹋了文学的法国著名自然主义作家爱弥尔·左拉(émile Zola)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真实的复制」,这对第四面墙概念的出现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它的发展和传播则与19世纪下半叶批判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演出实践分不开。在19世纪民主主义美学思想影响下形成的戏剧理论认为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要求戏剧在舞台上逼真地反映生活,并逐渐形成了要在舞台上创造现实生活幻觉的戏剧观念。第四面墙正是这种戏剧观念在演出实践中的一种具体体现。

    易卜生、契诃夫、高尔基、萧伯纳等人的戏剧创作对促成舞台上第四面墙概念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他的表演、导演理论中使用的“第四面墙”所反映的正是这样的观剧观念。在演出实践中,为了帮助演员造成这样强烈的生活真实的幻觉,有时在布景中沿台口大幕线布置一些能唤起第四面墙幻觉的道具,如背向放置桌椅、花瓶架之类,并利用这些道具支点,安排一些演员背朝观众的舞台调度等等。

    “您的意思是,有国籍的电影人拥有无国界的‘镜头语言’。”

    “如果目的都是为了‘打破第四面墙(Breaking the Fourth Wall)’的话。”女导演莱妮·里芬施塔尔微笑着补充。

    “那么,您这部电影做到了吗?”声音出自背后。

    记者们纷纷回望,正是姗姗来迟的二号人物,第三帝国最高阶的制片人和导演的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

    “并没有。”女导演莱妮·里芬施塔尔隔着长长的记者席,朗声答道。

    “那么,您认为要怎样做,才算是真正‘打破第四面墙’?”二号人物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一步步走向主席台。

    “观众能与剧中人进行‘与剧情相关’的有效互动。”女导演莱妮·里芬施塔尔直言不讳的给出答案:“观众不再仅仅只是观众,演员不再仅仅只是演员。”

    “所以,您认为‘让观众以一种偷窥者的视角来观察电影叙事,从而产生更逼真的表演’并没有真正‘打破第四面墙’。”二号人物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本质上是一名文学博士:“那么,如果‘观众能与剧中人进行与剧情相关的有效互动’,又如何让双方‘暂停怀疑’?”

    “『将剧中人变成一张卡牌,让观众成为牌桌上的玩家(我的天呐……这就是A级和B级无法逾越的创想力鸿沟吗?)』。”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